山西省地面雨滴谱特征观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1.2.1 地面雨滴谱观测进展 | 第9-10页 | 
| 1.2.2 雨滴谱观测分析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观测概况及资料分析方法 | 第16-22页 | 
| 2.1 观测仪器及数据介绍 | 第16-18页 | 
| 2.2 观测区域介绍 | 第18-19页 | 
| 2.3 观测资料介绍 | 第19页 | 
| 2.4 观测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 2.4.1 雨滴形变订正 | 第19页 | 
| 2.4.2 阶矩法 | 第19-20页 | 
| 2.4.3 降水类型分类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山西省不同地区雨滴谱的统计特征 | 第22-42页 | 
| 3.1 雨滴谱观测概况 | 第22-23页 | 
| 3.2 降水微物理特征 | 第23-32页 | 
| 3.2.1 山区和平原不同雨强下降水频率分布 | 第23页 | 
| 3.2.2 Dm和Nw分布 | 第23-25页 | 
| 3.2.3 Nw、Dm与R的关系 | 第25-27页 | 
| 3.2.4 微物理特征参量 | 第27-29页 | 
| 3.2.5 平均谱 | 第29-30页 | 
| 3.2.6 μ-λ关系 | 第30-31页 | 
| 3.2.7 Z-R关系 | 第31-32页 | 
| 3.3 汾阳和方山观测站雨滴谱统计特征对比 | 第32-40页 | 
| 3.3.1 雨滴谱总体特征对比 | 第32-33页 | 
| 3.3.2 Dm与Nw对比 | 第33-36页 | 
| 3.3.3 Dm、Nw与R的关系 | 第36-37页 | 
| 3.3.4 平均谱对比 | 第37-39页 | 
| 3.3.5 μ-λ关系对比 | 第39-40页 | 
| 3.3.6 Z-R关系对比 | 第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山西省不同云系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分析 | 第42-52页 | 
| 4.1 天气形势和云系特征 | 第42-44页 | 
| 4.2 两种云系降水雨滴谱微物理特征对比 | 第44-45页 | 
| 4.3 微物理参量演变特征 | 第45-46页 | 
| 4.4 各粒子尺度档对雨强的贡献 | 第46-47页 | 
| 4.5 不同雨强情况下的雨滴谱分布 | 第47-48页 | 
| 4.6 两种云系降水的平均雨滴谱对比 | 第48-49页 | 
| 4.7 Z-R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 5.2 创新点 | 第53页 | 
| 5.3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