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刘田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国内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2.2 智能电网和智能变电站技术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设计条件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课题的设计条件 | 第12-13页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 第14-22页 |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优越性 | 第14-15页 |
2.2 前三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 第15-17页 |
2.3 智能变电站技术 | 第17-21页 |
2.3.1 智能变电站概念解析 | 第17-19页 |
2.3.2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2.3.2.1 IEC61850标准 | 第19页 |
2.3.2.2 电子式互感器 | 第19-20页 |
2.3.2.3 智能开关设备 | 第20页 |
2.3.2.4 在线监测技术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变电站改造项目和目标 | 第22-31页 |
3.1 110kV刘田庄变电站概况 | 第22-28页 |
3.1.1 电气一次设备 | 第24页 |
3.1.2 继电保护设备 | 第24-27页 |
3.1.3 远动系统 | 第27页 |
3.1.4 五防系统 | 第27页 |
3.1.5 交、直流系统 | 第27-28页 |
3.2 110kV刘田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内容 | 第28-29页 |
3.2.1 变电站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3.2.2 变电站一次改造内容 | 第29页 |
3.2.3 变电站二次改造内容 | 第29页 |
3.3 110kV刘田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目标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变电站改造方案及实施 | 第31-59页 |
4.1 方案一:智能化改造方案 | 第31-40页 |
4.1.1 一次设备改造 | 第31-32页 |
4.1.1.1 110kV设备 | 第31页 |
4.1.1.2 35kV设备 | 第31-32页 |
4.1.1.3 10kV设备 | 第32页 |
4.1.2 主要二次设备改造 | 第32-40页 |
4.1.2.1 网络结构 | 第32-34页 |
4.1.2.2 通讯规约 | 第34页 |
4.1.2.3 同步对时 | 第34-35页 |
4.1.2.4 保护及自动化配置 | 第35-36页 |
4.1.2.5 五防系统 | 第36-37页 |
4.1.2.6 交、直流系统 | 第37-38页 |
4.1.2.7 在线监测系统 | 第38-39页 |
4.1.2.8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第39-40页 |
4.2 方案二:常规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 | 第40-45页 |
4.2.1 一次设备改造 | 第40-41页 |
4.2.1.1 110kV设备 | 第40页 |
4.2.1.2 35kV设备 | 第40-41页 |
4.2.1.3 10kV设备 | 第41页 |
4.2.2 主要二次设备改造 | 第41-45页 |
4.2.2.1 网络结构 | 第41页 |
4.2.2.2 通讯规约 | 第41页 |
4.2.2.3 同步对时 | 第41-42页 |
4.2.2.4 保护及自动化配置 | 第42-43页 |
4.2.2.5 五防系统 | 第43页 |
4.2.2.6 交、直流系统 | 第43-45页 |
4.3 改造方案的具体实施 | 第45-58页 |
4.3.1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3.2 方案计划实施过程 | 第46-52页 |
4.3.2.1 改造工程概述 | 第46-47页 |
4.3.2.2 改造阶段及内容 | 第47-48页 |
4.3.2.3 施工任务安排 | 第48-52页 |
4.3.3 施工中的安全措施 | 第52-53页 |
4.3.4 施工的重点及创新点 | 第53-58页 |
4.3.4.1 10kV倒负荷方案 | 第53-55页 |
4.3.4.2 110kV自投改造方案 | 第55-58页 |
4.3.5 施工完成后的效果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