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的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总结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公众安全感的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公众安全感的概念第18页
        2.1.2 公众安全感的特性第18页
        2.1.3 应急管理的概念第18-19页
        2.1.4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的涵义第19页
    2.2 应急管理和公众安全感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9-23页
        2.2.1 风险社会理论第19-20页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0页
        2.2.3 委托代理理论第20-21页
        2.2.4 公共选择理论第21页
        2.2.5 社会契约论第21-22页
        2.2.6 需要层次理论第22-23页
第三章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3-36页
    3.1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3-24页
        3.1.1 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与公众安全感第23页
        3.1.2 风险感知能力与公众安全感第23页
        3.1.3 媒体信息与公众安全感第23-24页
        3.1.4 政府应急能力与公众安全感第24页
    3.2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24-25页
        3.2.1 动态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原则第25页
        3.2.2 创新性与类比性相结合的原则第25页
        3.2.3 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第25页
        3.2.4 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第25页
    3.3 指标体系的初步筛选第25-27页
    3.4 指标体系的修正第27-31页
        3.4.1 德尔菲法第27页
        3.4.2 专家咨询问卷的评价及筛选情况第27-31页
    3.5 指标体系的赋权第31-36页
第四章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评价——以汶川为例第36-41页
    4.1 汶川县概况第36页
    4.2 汶川县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评价第36-41页
第五章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提升对策第41-49页
    5.1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公正的社会环境第41-42页
    5.2 转变理念,重视网络民意,实现多途径的良性治理第42-44页
        5.2.1 建立健全官民之间的沟通机制第42-43页
        5.2.2 建立既民主又集中的交流方式第43-44页
    5.3 加强地方政府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第44-45页
        5.3.1 超前的情报信息预警机制第44页
        5.3.2 构建真实权威的信息公开机制第44-45页
    5.4 构建平台,重视诉求,完善利益表达渠道第45-48页
        5.4.1 完善新闻发言制度第45-46页
        5.4.2 加强社会及媒体的监督力度第46页
        5.4.3 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度第46-48页
    5.5 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步伐,完善制度供给第48-4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0页
    6.1 结论第49页
    6.2 后续研究方向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 1 应急管理中公众安全感的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州社会组织建设及其创新研究
下一篇:毛泽东邓小平土地理论与政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