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氧化铈载体的介绍 | 第11-16页 |
1.2.1 氧化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2.1.1 水热法 | 第13页 |
1.2.1.2 模板法 | 第13-14页 |
1.2.1.3 沉淀法 | 第14-15页 |
1.2.2 氧化铈纳米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金和钯催化剂的介绍 | 第16-20页 |
1.3.1 金催化剂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金催化剂的制备 | 第17-18页 |
1.3.2.1 浸渍法 | 第17页 |
1.3.2.2 共沉淀法 | 第17页 |
1.3.2.3 沉积沉淀法 | 第17-18页 |
1.3.3 钯催化剂的概述 | 第18-20页 |
1.3.3.1 钯催化剂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以及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表征 | 第22-28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催化剂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24-28页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24-25页 |
2.4.2 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测定 | 第25页 |
2.4.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5-26页 |
2.4.4 ICP-OES测试 | 第26页 |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页 |
2.4.6 Raman测试 | 第26-27页 |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7-28页 |
第3章 CeO_2纳米材料负载金催化CO氧化 | 第28-41页 |
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1页 |
3.1.1 氧化铈纳米管(CeO_2NT)的合成 | 第29-30页 |
3.1.2 氧化铈纳米棒(CeO_2rod)的合成 | 第30页 |
3.1.3 氧化铈纳米立方块(CeO_2NC)的合成 | 第30页 |
3.1.4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0-31页 |
3.1.5 Au/CeO_2催化剂的合成 | 第31页 |
3.2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1-32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9页 |
3.3.1 XRD测试 | 第32-33页 |
3.3.2 比表面和孔结构 | 第33-34页 |
3.3.3 透射电镜图 | 第34-35页 |
3.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5-36页 |
3.3.5 拉曼光谱图 | 第36-37页 |
3.3.6 XPS分析 | 第37-38页 |
3.3.7 活化能 | 第38-39页 |
3.4 稳定性测试 | 第39-40页 |
3.5 总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氧化铈纳米管负载钯催化CO氧化 | 第41-52页 |
4.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42页 |
4.1.1 氧化铈纳米管的合成 | 第41页 |
4.1.2 Pd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1-42页 |
4.1.3 Pd/CeO_2NT的合成 | 第42页 |
4.2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2-44页 |
4.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4-51页 |
4.3.1 XRD测试 | 第44-45页 |
4.3.2 比表面和孔结构 | 第45-46页 |
4.3.3 透射电镜图 | 第46-47页 |
4.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47-48页 |
4.3.5 拉曼光谱图 | 第48-49页 |
4.3.6 催化剂XPS分析 | 第49-51页 |
4.4 稳定性测试 | 第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