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背景介绍 | 第8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9页 |
·本文章节划分 | 第9-11页 |
第二章 网络信息安全 | 第11-18页 |
·网络信息安全的含义 | 第11-16页 |
·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 | 第11页 |
·网络信息安全的功能域 | 第11-13页 |
·信息安全模型 | 第13-14页 |
·信息安全的体系结构 | 第14-15页 |
·信息安全的脆弱性 | 第15-16页 |
·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 | 第18-37页 |
·防火墙技术 | 第18-19页 |
·防火墙技术概述 | 第18页 |
·防火墙的应用 | 第18-19页 |
·个人防火墙技术 | 第19页 |
·数据加密技术 | 第19-23页 |
·数据加密概述 | 第20页 |
·对称加密 | 第20页 |
·非对称加密 | 第20-21页 |
·数字签名 | 第21-22页 |
·报文鉴别 | 第22-23页 |
·密钥的管理 | 第23页 |
·访问控制技术 | 第23-27页 |
·访问控制概述 | 第23-24页 |
·主流访问控制技术 | 第24-26页 |
·访问控制机制 | 第26-27页 |
·虚拟专用网技术 | 第27-30页 |
·VPN技术概述 | 第27-28页 |
·VPN的隧道技术 | 第28-29页 |
·VPN体系结构 | 第29-30页 |
·安全隔离技术 | 第30-32页 |
·GAP(安全隔离网闸) | 第30-31页 |
·双网隔离技术 | 第31-32页 |
·身份认证技术 | 第32-34页 |
·身份认证概述 | 第32页 |
·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 | 第32-33页 |
·生物特征身份认证 | 第33-34页 |
·身份认证应用 | 第34页 |
·入侵检测系统 | 第34-37页 |
·入侵检测概述 | 第34-35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第35-36页 |
·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常见攻击方法及防范对策 | 第37-59页 |
·网络攻击 | 第37-38页 |
·网络攻击的概念 | 第37页 |
·网络攻击的五大步骤 | 第37-38页 |
·网络攻击的常见方法 | 第38-43页 |
·拒绝服务攻击 | 第38-40页 |
·利用型攻击 | 第40页 |
·信息收集型攻击 | 第40-41页 |
·假消息攻击 | 第41页 |
·脚本与Activex跨站攻击 | 第41-43页 |
·计算机病毒、木马和间谍软件与防治 | 第43-56页 |
·计算机病毒 | 第43-45页 |
·蠕虫的清除和防治 | 第45-48页 |
·脚本病毒的清除和防治 | 第48-51页 |
·木马的清除和防治 | 第51-54页 |
·间谍软件及防治 | 第54-56页 |
·网络攻击应对策略 | 第56-59页 |
·防范网络病毒 | 第56-57页 |
·备份与恢复 | 第57-58页 |
·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网络安全建设 | 第59-63页 |
·国外面对网络威胁采取的主要对策 | 第59-60页 |
·我国面对网络威胁采取的主要对策 | 第60-61页 |
·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 | 第60页 |
·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第60-61页 |
·如何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第61-63页 |
·建立网络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 第61-62页 |
·保障信息安全任重道远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3-65页 |
·论文总结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