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4-5页 |
致谢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环形泰勒虫病 | 第10-11页 |
1.1.1 病原学分类 | 第10页 |
1.1.2 病原学特征 | 第10页 |
1.1.3 生活史 | 第10-11页 |
1.1.4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1.1.5 临床症状 | 第11页 |
1.2 环形泰勒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病原体检查诊断 | 第11-12页 |
1.2.1.1 血涂片显微镜检 | 第11页 |
1.2.1.2 淋巴结穿刺 | 第11-12页 |
1.2.1.3 动物接种法 | 第12页 |
1.2.2 血清学检测 | 第12-13页 |
1.2.2.1 补体结合实验 | 第12页 |
1.2.2.2 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 第12页 |
1.2.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2-13页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3-14页 |
1.2.3.1 基因探针技术 | 第13页 |
1.2.3.2 反向线性印记杂交技术 | 第13页 |
1.2.3.3 PCR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1.3 环形泰勒虫主要膜蛋白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1 子孢子表面抗原 | 第14页 |
1.3.2 裂殖体表面抗原 | 第14页 |
1.3.3 裂殖子表面抗原 | 第14页 |
1.3.4 热休克蛋白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牛环形泰勒虫Ta SP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反应原性分析 | 第16-24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材料 | 第16-17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2.2.3 血清 | 第16-17页 |
2.2.4 表达重组Ta SP蛋白的菌液 | 第17页 |
2.3 方法 | 第17-19页 |
2.3.1 引物合成 | 第17页 |
2.3.2 菌液的复苏及培养 | 第17页 |
2.3.3 提取重组质粒 | 第17-18页 |
2.3.4 PCR检测 | 第18页 |
2.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18-19页 |
2.3.6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19页 |
2.3.7 Western-Blot分析 | 第19页 |
2.4 结果 | 第19-22页 |
2.4.1 PCR扩增结果 | 第19-20页 |
2.4.2 测序结果分析 | 第20页 |
2.4.3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0-22页 |
2.4.4 重组蛋白Western-Blot实验 | 第22页 |
2.5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以Ta SP重组蛋白为抗原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24-33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材料 | 第24-25页 |
3.2.1 主要材料 | 第24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2.3 抗原的制备 | 第24页 |
3.2.4 环形泰勒虫标准阴性血清制备 | 第24-25页 |
3.2.5 环形泰勒虫标准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25页 |
3.2.6 其他血清 | 第25页 |
3.3 方法 | 第25-27页 |
3.3.1 间接ELISA试验程序 | 第25页 |
3.3.2 间接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25-27页 |
3.3.2.1 抗原及血清最佳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3.3.2.2 酶结合物最适工作浓度测定 | 第26页 |
3.3.2.3 封闭液的选择 | 第26-27页 |
3.3.3 特异性实验(交叉实验) | 第27页 |
3.3.4 ELISA阳性阈值和敏感性及特异性的确定 | 第27页 |
3.3.5 重复性试验 | 第27页 |
3.4 结果 | 第27-31页 |
3.4.1 间接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摸索 | 第27-29页 |
3.4.1.1 抗原最佳稀释倍数的测定 | 第27-28页 |
3.4.1.2 血清最佳稀释度的测定 | 第28页 |
3.4.1.3 酶结合物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3.4.1.4 封闭液的选择 | 第29页 |
3.4.2 特异性实验(交叉实验) | 第29-30页 |
3.4.3 ELISA阳性阈值和敏感性、特异性的确定 | 第30页 |
3.4.4 重复性试验 | 第30-31页 |
3.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Abstract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