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特色 | 第15-16页 |
第2章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大学生诚信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大学生诚信概念及内涵分析 | 第17-18页 |
2.2 大学生诚信与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大学生诚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及意义、风险 | 第22-27页 |
3.1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 | 第22页 |
3.2 实施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3.3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现状 | 第23-24页 |
3.4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风险 | 第24-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与大学生诚信 | 第27-33页 |
4.1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 | 第27-31页 |
4.2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发展 | 第31页 |
4.3 大学生诚信问题成为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绊脚石 | 第31-3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生诚信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5.1 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对自身诚信度不够重视 | 第33页 |
5.2 高校:诚信教育的匮乏,校园诚信制度建设不足 | 第33-34页 |
5.3 银行:缺乏诚信管理,贷后跟踪管理不善 | 第34-35页 |
5.4 政府:诚信制度建立不完善,贷款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5-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6章 防范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7-44页 |
6.1 个人加强诚信自律,践行诚信规范制度 | 第37-38页 |
6.1.1 处理好社会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 第37页 |
6.1.2 处理好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 第37-38页 |
6.1.3 处理好理性认知与实践体验的关系 | 第38页 |
6.2 高校加强诚信教育,构建科学教育机制 | 第38-40页 |
6.2.1 加强诚信规范的建设引导 | 第39页 |
6.2.2 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39-40页 |
6.3 银行完善贷款体系,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 第40-42页 |
6.3.1 简化贷款手续,完善审核体系 | 第40-41页 |
6.3.2 开展还款方式人性化,加强贷后跟踪管理 | 第41页 |
6.3.3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加强诚信贷款监督 | 第41-42页 |
6.4 政府加强诚信监管,完善贷款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6.4.1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 第42页 |
6.4.2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贷款政策 | 第42-4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7.1 总结 | 第44-45页 |
7.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