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论文

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提取香菇多糖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香菇概况第11-12页
        1.1.1 形态特征第11页
        1.1.2 生长分布第11-12页
        1.1.3 营养价值第12页
    1.2 香菇多糖的提取方法第12-14页
        1.2.1 传统热水浸提法第13页
        1.2.2 亚临界水提取法第13-14页
    1.3 超声波设备简介第14-18页
        1.3.1 超声发生器第14-15页
        1.3.2 超声换能器第15-16页
        1.3.3 声化学反应器第16-18页
    1.4 超声波提取技术第18-20页
        1.4.1 应用现状第18页
        1.4.2 耦合机制第18-20页
    1.5 真空耦合超声提取第20页
    1.6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第20-23页
        1.6.1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6.2 选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2页
        1.6.3 研究目标第22-23页
第二章 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提取香菇多糖的研究第23-37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23-24页
        2.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2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4-27页
        2.3.1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3.2 实验提取装置第25-27页
    2.4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4.1 实验过程第27-28页
        2.4.2 香菇多糖浓度的测定方法第28页
        2.4.3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28页
        2.4.4 香菇多糖浓度的测定计算第28-29页
        2.4.5 香菇多糖提取得率的计算第29页
    2.5 单因素实验第29-35页
        2.5.1 提取温度对香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第29-31页
        2.5.2 提取时间对香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第31-32页
        2.5.3 提取压力对香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第32-33页
        2.5.4 液料比对香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第33-34页
        2.5.5 超声电功率对香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第34-35页
    2.6 实验结果讨论第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提取优化实验设计及动力学模型建立第37-52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响应曲面法第37-42页
        3.2.1 基本原理第37-38页
        3.2.2 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8页
        3.2.3 影响因素的选择及水平编码第38页
        3.2.4 实验方案设计第38-39页
        3.2.5 实验结果第39-40页
        3.2.6 二次回归模型的检验第40-42页
        3.2.7 实验结果分析第42页
    3.3 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提取动力学模型第42-49页
        3.3.1 BP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第43-44页
        3.3.2 单因素模拟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3.4 优化数据的模拟预测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香菇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2-58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52-53页
        4.2.1 实验材料第52页
        4.2.2 实验试剂第52-53页
        4.2.3 实验仪器第53页
    4.3 香菇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3-54页
        4.3.1 清除ABTS自由基的活性第53-54页
        4.3.2 还原Fe3+的能力第54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提取香菇多糖机理研究第58-70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空化机制第58-68页
        5.2.1 空化阈值第58-60页
        5.2.2 空化泡的崩溃第60-61页
        5.2.3 空化泡生长半径分析第61-68页
    5.3 机械机制第68-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一、结论第70-71页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71页
    三、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件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红素对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NIX参与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下一篇:重楼活性单体pp-10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和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