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1 物种形成与棉属进化 | 第10-12页 |
1.1 物种形成的主要途径——杂交和多倍化 | 第10页 |
1.2 棉属起源与基因组进化 | 第10-12页 |
2 棉花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育种 | 第12-13页 |
3 多倍体及杂种鉴定 | 第13-15页 |
3.1 多倍体及杂种的遗传效应 | 第13-14页 |
3.2 多倍体及杂种的鉴定 | 第14-1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草棉的多倍体诱变 | 第17-38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第17页 |
2.1 试验仪器 | 第17页 |
2.2 试验药品 | 第17页 |
3 试验方法 | 第17-22页 |
3.1 草棉多倍体诱变 | 第17-19页 |
3.2 草棉M_0代多倍体的鉴定 | 第19-22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1 不同处理时间对草棉幼苗的诱变效果 | 第22-23页 |
2 M_0代草棉多倍体植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3-30页 |
2.1 诱变植株的初步鉴定 | 第23页 |
2.2 草棉诱变株与对照株各生育期的比较 | 第23-24页 |
2.3 草棉诱变株与对照株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24-25页 |
2.4 草棉诱变株与对照不同生育期功能叶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25-27页 |
2.5 草棉诱变株与对照株不同生育期茎杆粗和节间距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27-28页 |
2.6 草棉对照株与诱变株花的比较 | 第28-29页 |
2.7 草棉对照株与诱变株棉铃的比较 | 第29-30页 |
3 M_0代诱变植株的解剖学鉴定 | 第30-31页 |
4 M_0代诱变植株的细胞学鉴定 | 第31-38页 |
4.1 草棉对照株和诱变株有丝分裂观察 | 第31-32页 |
4.2 草棉对照和诱变株核型分析 | 第32-35页 |
4.3 草棉对照和诱变株的减数分裂观察 | 第35-38页 |
第二章 草棉×雷蒙德氏棉杂种鉴定 | 第38-44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第38页 |
2.1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2.2 试验药品 | 第38页 |
3 试验方法 | 第38-42页 |
3.1 杂种形态学指标的获得 | 第38页 |
3.2 杂种细胞遗传学观察 | 第38-39页 |
3.3 杂种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39-42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1 草雷杂种的形态变异 | 第42-43页 |
2 杂种的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43页 |
3 杂种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44-50页 |
1 诱变植株死亡率分析 | 第44页 |
2 草棉核型的讨论 | 第44-45页 |
3 草棉诱变株花粉败育、结实率降低、部分棉铃为空的原因 | 第45页 |
4 物候期推迟与各生育期延长 | 第45-46页 |
5 草棉嵌合体出现的原因 | 第46页 |
6 关于减数分裂时期不同步的讨论 | 第46-47页 |
7 关于四倍体异常四分体的讨论 | 第47页 |
8 杂种优势的探讨 | 第47页 |
9 草雷杂种表观遗传变异的探讨 | 第47-48页 |
10 草雷杂种不育的原因 | 第48页 |
11 杂种育性恢复机理与方法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1 获得草棉多倍体最佳诱变参数 | 第50页 |
2 多倍体草棉诱变成功 | 第50页 |
3 揭示了草棉×雷蒙德氏棉不育的原因 | 第50页 |
4 鉴定草雷杂种为真杂种,初步探究其与异源四倍体棉的亲缘关系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Abstract | 第58-60页 |
附录Ⅰ:对照株和变异株的形态比较 | 第62-64页 |
附录Ⅱ:气孔的比较 | 第64-65页 |
附录Ⅲ:草棉有丝分裂观察 | 第65-69页 |
附录Ⅳ:草棉减数分裂观察 | 第69-74页 |
附录Ⅴ:草棉×雷蒙德氏棉杂种形态比较 | 第74-78页 |
附录Ⅵ:草雷杂种的细胞遗传学观察 | 第78-82页 |
附录Ⅶ:草雷杂种的SSR分子鉴定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