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灵魂在城乡间漂泊--论贾平凹20世纪末期小说创作中的精神探寻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关于精神内核的阐释 | 第15-22页 |
第一节 贾平凹的自我定位 | 第15-18页 |
一、个人定位:极丑与极美 | 第15-17页 |
二、社会定位:乡村与城市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创作历程 | 第18-22页 |
一、“青涩年代” | 第19页 |
二、改革春风下的“商州系列”小说 | 第19-20页 |
三、《废都》时期 | 第20-21页 |
四、探索时期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精神内核在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 第22-41页 |
第一节 表层的“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 | 第23-37页 |
一、《浮躁》:生命探寻的圆形模式 | 第23-27页 |
二、《废都》:去与归的生命循环 | 第27-30页 |
三、《白夜》:灵魂安栖地的重构与再次漂泊 | 第30-34页 |
四、《高老庄》:“蜕变”后的回归与不相容的尴尬 | 第34-37页 |
第二节 深层的精神螺旋结构 | 第37-41页 |
第三章 面对魂归何处时的焦虑与彷徨 | 第41-50页 |
第一节 焦虑彷徨 | 第41-45页 |
一、存在感焦虑 | 第42页 |
二、文化焦虑 | 第42-43页 |
三、生态焦虑 | 第43-45页 |
第二节“自我”精神寻找 | 第45-47页 |
一、城市:彷徨尴尬、孤独而立 | 第45-46页 |
二、乡村:抚慰灵魂、重拾梦想 | 第46-47页 |
三、城乡之间:颓败残缺、溺爱脆弱 | 第47页 |
第三节 魂归何处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