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肌疾病论文

STVNa对心肌梗塞和心肌肥厚的心功能保护作用及比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表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心梗和心肌肥厚第13-17页
        1.1.1 心肌梗死第13-14页
        1.1.2 心肌肥厚第14-15页
        1.1.3 心肌重构和炎症反应第15-16页
        1.1.4 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第16-17页
    1.2 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第17-22页
        1.2.1 冠状动脉前降支模型第17页
        1.2.2 主动脉弓缩窄模型第17-18页
        1.2.3 心功能及其评价第18-20页
        1.2.4 心律失常风险评价第20-22页
    1.3 心梗和心肌肥厚治疗第22-26页
        1.3.1 失代偿心肌肥厚的治疗第22-23页
        1.3.2 心梗的治疗第23-26页
    1.4 STVNa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5 研究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STVNa对长期心梗大鼠心脏功能保护作用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第28-52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1.1 心肌梗死对大鼠心脏功能、神经系统的影响第28-29页
        2.1.2 心梗治疗的急迫性第29页
        2.1.3 研究意义第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39页
        2.2.1 实验动物第29页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9-31页
        2.2.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第31页
        2.2.4 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第31-34页
        2.2.5 大鼠心脏功能的检测第34-36页
        2.2.6 大鼠血压检测第36页
        2.2.7 心电图的检测及分析第36-37页
        2.2.8 大鼠心脏组织学染色第37-39页
        2.2.9 数据处理第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51页
        2.3.1 不同时期心梗模型大鼠心脏神经调节的变化第39-44页
        2.3.2 STVNa心梗大鼠模型心功能保护作用第44-46页
        2.3.3 STVNa改善心梗模型大鼠心电活动第46-48页
        2.3.4 STVNa改善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第48-49页
        2.3.5 心肌重构第49-50页
        2.3.6 讨论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STVNa对失代偿心肌肥厚大鼠模型的心功能保护作用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第52-61页
    3.1 引言第52-54页
        3.1.1 持续缺血是导致心肌肥厚的原因第52页
        3.1.2 心肌缺血是心肌肥厚的病理特征第52-53页
        3.1.3 心肌肥厚的信号改变及治疗第53页
        3.1.4 研究意义第53-5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3.2.1 实验动物第54页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4页
        3.2.3 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第54-55页
        3.2.4 生理指标检测第55页
        3.2.5 数据分析第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3.3.1 主动脉弓缩窄导致的心肌肥厚第55-56页
        3.3.2 STVNa对心肌肥厚模型大鼠心脏功能保护作用第56-57页
        3.3.3 STVNa对心肌肥厚模型大鼠心率变异性的稳定作用第57-59页
        3.3.4 讨论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STVNa对心肌梗塞和失代偿心肌肥厚的药效差异比较及潜在机制的探讨第61-71页
    4.1 STVNa对LAD模型大鼠和TAC模型大鼠心脏功能药效差异比较第61-63页
        4.1.1 LAD模型和TAC模型心功能差异比较第61-62页
        4.1.2 STVNa对心功能改善作用差异比较第62-63页
    4.2 STVNa长期用药降低心律失常风险第63-68页
        4.2.1 LAD模型和TAC模型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第63-64页
        4.2.2 STVNa降低心律失常风险作用第64-68页
    4.3 STVNa潜在机制的探讨第68-70页
        4.3.1 c GMP有关信号通路第68-69页
        4.3.2 线粒体有关保护机制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结论第71页
    创新之处第71-72页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脑电信号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复方黄黛片联合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热毒阴虚型重再障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