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说明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Dolabrane型二萜研究进展 | 第11-30页 |
第一节 Dolabrane命名的由来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生源关系 | 第13-14页 |
第三节 Dolabrane型二萜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 | 第14-27页 |
3.1 Thujopsis罗汉柏属 | 第14页 |
3.2 Erythroxylum古柯属 | 第14-15页 |
3.3 Croton巴豆属 | 第15-16页 |
3.4 Endospermum黄桐属 | 第16页 |
3.5 Dichapetalum毒鼠子属 | 第16-17页 |
3.6 Fagonia属 | 第17-18页 |
3.7 Givotia属 | 第18页 |
3.8 Helichrysum蜡菊属 | 第18-19页 |
3.9 Mallotus野桐属 | 第19页 |
3.10 Petalostigma属 | 第19页 |
3.11 Rondeletia郎德木属 | 第19-20页 |
3.12 Schistochila歧舌苔属 | 第20页 |
3.13 Araucaria南洋杉属 | 第20-21页 |
3.14 Trigonia三角果科属 | 第21页 |
3.15 Notoscyphus杯囊苔属 | 第21-23页 |
3.16 Ceriops角果木属 | 第23-27页 |
第四节 dolabrane型二萜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4.1 细胞毒和抗肿瘤活性 | 第27-28页 |
4.2 防污活性和拒食活性 | 第28-29页 |
4.3 抗炎活性 | 第29页 |
4.4 抗菌活性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红树植物与角果木属植物概述 | 第30-33页 |
第一节 红树植物概述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角果木属植物概述 | 第31-32页 |
本课题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化合物分离鉴定实验部分 | 第33-70页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1.1 植物来源 | 第33-34页 |
1.2 提取分离过程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结构鉴定 | 第36-70页 |
2.1 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结构 | 第36-37页 |
2.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7-53页 |
2.2.1 化合物1 | 第37-40页 |
2.2.2 化合物2 | 第40-43页 |
2.2.3 化合物3 | 第43-48页 |
2.2.4 化合物4 | 第48-53页 |
2.3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53-70页 |
2.3.1 化合物5 | 第53-54页 |
2.3.2 化合物6 | 第54-55页 |
2.3.3 化合物7 | 第55-56页 |
2.3.4 化合物8 | 第56-57页 |
2.3.5 化合物9 | 第57-58页 |
2.3.6 化合物10 | 第58-59页 |
2.3.7 化合物11 | 第59-60页 |
2.3.8 化合物12 | 第60-61页 |
2.3.9 化合物13 | 第61-62页 |
2.3.10 化合物14 | 第62-63页 |
2.3.11 化合物15 | 第63-64页 |
2.3.12 化合物16 | 第64-65页 |
2.3.13 化合物17 | 第65-66页 |
2.3.14 化合物18 | 第66-67页 |
2.3.15 化合物19 | 第67-68页 |
2.3.16 化合物20 | 第68页 |
2.3.17 化合物21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抗肿瘤细胞活性初筛 | 第70-73页 |
1 实验原理 | 第70页 |
2 实验器材 | 第70-71页 |
3 实验步骤 | 第71-72页 |
4 活性结果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图目录 | 第80-81页 |
附图 | 第8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