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凡例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2.1 历史风貌建筑 | 第13-14页 |
1.2.2 再利用平衡 | 第14页 |
1.2.3 建筑文物(被评定的不动产)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5-20页 |
1.3.1 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相关宪章和法规 | 第15-18页 |
1.3.2 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相关理论和实践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现状与问题 | 第23-59页 |
2.1 鼓浪屿及其历史风貌建筑基础概况 | 第23-35页 |
2.1.1 鼓浪屿及其建筑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2.1.2 历史风貌建筑认定与分布 | 第25-27页 |
2.1.3 历史风貌建筑原建筑类型 | 第27-30页 |
2.1.4 历史风貌建筑现建筑功能 | 第30-35页 |
2.2 历史风貌建筑的等级划分与产权现状 | 第35-38页 |
2.2.1 历史风貌建筑等级划分 | 第35页 |
2.2.2 建筑产权现状及其问题 | 第35-38页 |
2.3 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现状 | 第38-52页 |
2.3.1 文物建筑再利用现状 | 第38-43页 |
2.3.2 公有风貌建筑再利用现状 | 第43-47页 |
2.3.3 私有风貌建筑再利用现状 | 第47-52页 |
2.4 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问题 | 第52-57页 |
2.4.1 社区服务空间薄弱,商业业态低质 | 第52-53页 |
2.4.2 文物建筑冻结保护,利用功能单一 | 第53-55页 |
2.4.3 风貌建筑过度保护,特征载体丢失 | 第55-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3章 澳门建筑文物再利用比较与分析 | 第59-85页 |
3.1 澳门经验运用的可行性 | 第59-61页 |
3.1.1 海岛型旅游城市 | 第59页 |
3.1.2 中西交融的历史城区 | 第59-60页 |
3.1.3 后申遗时代下的经验借鉴 | 第60-61页 |
3.2 澳门建筑文物再利用现状分析 | 第61-72页 |
3.2.1 建筑文物认定与分布 | 第61-64页 |
3.2.2 原建筑类型分析及比较 | 第64-69页 |
3.2.3 现建筑功能分析及比较 | 第69-72页 |
3.3 澳门建筑文物活化经验 | 第72-76页 |
3.3.1 以整体保护为主的活化方式 | 第72-73页 |
3.3.2 以内部改造为主的活化方式 | 第73-74页 |
3.3.3 以外部扩建为主的活化方式 | 第74-76页 |
3.4 澳门建筑群主题空间规划经验及其应用 | 第76-83页 |
3.4.1 澳门建筑群主题空间规划经验 | 第76-79页 |
3.4.2 鼓浪屿主题空间规划应用 | 第79-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平衡策略 | 第85-121页 |
4.1 不同产权下再利用的价值取向 | 第85-87页 |
4.1.1 公有房产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85-86页 |
4.1.2 私有房产的经济价值取向 | 第86-87页 |
4.2 再利用平衡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87-98页 |
4.2.1 再利用平衡的理论依据 | 第87-89页 |
4.2.2 再利用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89-91页 |
4.2.3 评价等级的分析与划分 | 第91-97页 |
4.2.4 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 第97-98页 |
4.3 再利用平衡综合评价分析 | 第98-106页 |
4.3.1 文物建筑再利用平衡综合评价 | 第99-101页 |
4.3.2 公有风貌建筑再利用平衡综合评价 | 第101-103页 |
4.3.3 私有风貌建筑再利用平衡综合评价 | 第103-106页 |
4.4 再利用平衡案例对比分析 | 第106-115页 |
4.4.1 文物建筑案例对比分析 | 第107-109页 |
4.4.2 公有风貌建筑案例对比分析 | 第109-112页 |
4.4.3 私有风貌建筑案例对比分析 | 第112-115页 |
4.5 再利用平衡适应性策略 | 第115-119页 |
4.5.1 文物建筑——整体保护下的功能复合 | 第115-116页 |
4.5.2 公有风貌建筑——适度改造下的社区活化 | 第116-117页 |
4.5.3 私有风貌建筑——特征载体保护下的功能提升 | 第117-11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5章 再利用平衡方案设计 | 第121-137页 |
5.1 主题空间规划方案——鼓浪屿音乐厅及其周边区域主题规划 | 第121-127页 |
5.1.1 背景概况 | 第121-122页 |
5.1.2 现状问题 | 第122-124页 |
5.1.3 平衡策略 | 第124-127页 |
5.2 文物建筑再利用方案——海坛路58号(大夫第)再利用设计 | 第127-132页 |
5.2.1 背景概况 | 第127-128页 |
5.2.2 现状问题 | 第128-130页 |
5.2.3 平衡策略 | 第130-132页 |
5.3 风貌建筑再利用方案——龙头路125号再利用设计 | 第132-137页 |
5.3.1 背景概况 | 第132-133页 |
5.3.2 现状问题 | 第133-135页 |
5.3.3 平衡策略 | 第135-13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37-141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137-140页 |
6.2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附录A:图表目录 | 第145-151页 |
附录B: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普查表 | 第151-167页 |
附录C:澳门建筑文物再利用普查表 | 第167-1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