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

贺麟“新心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1章 “新心学”的思想渊源第12-20页
    1.1 宋明理学第12-13页
    1.2 西方哲学第13-17页
        1.2.1 斯宾诺莎哲学第13-14页
        1.2.2 康德哲学第14页
        1.2.3 费希特哲学与谢林哲学第14-15页
        1.2.4 黑格尔哲学第15-16页
        1.2.5 新黑格尔主义第16-17页
    1.3 现代新儒家思想第17-20页
        1.3.1 梁漱溟思想第17页
        1.3.2 熊十力思想第17-18页
        1.3.3 冯友兰思想第18-20页
第2章 “新心学”的思想体系第20-35页
    2.1 心本体论第20-23页
        2.1.1 “心即理”第20-21页
        2.1.2 心物关系第21-22页
        2.1.3 心性关系第22页
        2.1.4 理想唯心论第22-23页
    2.2 直觉论第23-25页
        2.2.1 作为经验的直觉第23页
        2.2.2 作为方法的直觉第23-24页
        2.2.3 直觉与理智第24-25页
    2.3 知行观第25-29页
        2.3.1 知、行及知行合一涵义第25-27页
        2.3.2 知行关系第27-29页
    2.4 文化观第29-31页
        2.4.1 文化与精神第29页
        2.4.2 文化的体用关系第29-31页
    2.5 人生哲学第31-35页
        2.5.1 人生目的第31-32页
        2.5.2 人生理想第32页
        2.5.3 人生态度第32-33页
        2.5.4 人生教育第33-35页
第3章 “新心学”的逻辑开展第35-46页
    3.1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第35-38页
        3.1.1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的原因第35页
        3.1.2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的纲领第35-36页
        3.1.3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的途径第36-38页
    3.2 “学术救国”思想第38-40页
        3.2.1 提出“学术救国”的原因第38页
        3.2.2 “学术救国”的内涵第38-39页
        3.2.3 “学术救国”的可行性第39-40页
    3.3 道德观念的新发展第40-46页
        3.3.1 经济与道德第40-41页
        3.3.2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第41-42页
        3.3.3 新式的功利主义第42-43页
        3.3.4 道德新动向第43-44页
        3.3.5 道德现代化第44-46页
第4章 “新心学”的理论特色及现代价值第46-51页
    4.1 “新心学”理论特色第46-48页
        4.1.1 融合中西文化第46-47页
        4.1.2 调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第47-48页
        4.1.3 汇集其他诸子之长第48页
    4.2 “新心学”与现代化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梁启超哲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李守信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