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斜坡优势通道及优势入渗规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土体优势流现象 | 第11-12页 |
1.2.2 优势流理论模型 | 第12页 |
1.2.3 优势入渗监测技术 | 第12-15页 |
1.2.4 优势入渗过程试验手段 | 第15页 |
1.2.5 面向黄土地质灾害优势流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主要成果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黄土斜坡地带优势通道发育分布规律 | 第20-38页 |
2.1 优势通道类型 | 第20-27页 |
2.1.1 成因类型 | 第21-26页 |
2.1.2 入渗类型 | 第26-27页 |
2.2 优势通道发育特征 | 第27-31页 |
2.2.1 空间发育特征 | 第27-29页 |
2.2.2 时间发育特征 | 第29-31页 |
2.3 优势通道与斜坡伴生关系 | 第31-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3 黄土斜坡地带入渗模式及原位试验 | 第38-59页 |
3.1 黄土斜坡地带入渗模式 | 第38-44页 |
3.1.1 均匀入渗模式 | 第38-40页 |
3.1.2 快速入渗模式 | 第40-42页 |
3.1.3 灌入-渗透模式 | 第42-44页 |
3.2 均匀入渗和快速入渗模式原位试验 | 第44-50页 |
3.2.1 研究区概况 | 第44-45页 |
3.2.2 监测仪器介绍 | 第45-46页 |
3.2.3 仪器布设 | 第46-50页 |
3.3 灌入模式原位试验 | 第50-58页 |
3.3.1 研究区概况 | 第50-51页 |
3.3.2 原位监测 | 第51-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4 黄土斜坡地带水分入渗数据分析 | 第59-77页 |
4.1 均匀入渗原位试验数据处理 | 第59-64页 |
4.1.1 不同深度不同坡度含水率变化 | 第59-62页 |
4.1.2 同一深度不同坡度含水率变化 | 第62-64页 |
4.2 快速入渗定量刻画方法及原位试验数据处理 | 第64-67页 |
4.2.1 刻画方法 | 第64-66页 |
4.2.2 原位试验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4.3 灌入-渗透原位试验数据处理 | 第67-76页 |
4.3.1 土体含水率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4.3.2 地质雷达分析解释 | 第69-72页 |
4.3.3 高密度电法反演 | 第72-76页 |
4.4 小结 | 第76-77页 |
5 考虑优势入渗的黄土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77-100页 |
5.1 优势入渗下斜坡渗流场模拟 | 第77-88页 |
5.1.1 滑坡概况 | 第77-78页 |
5.1.2 模型简介及工况设计 | 第78-81页 |
5.1.3 塬边裂缝对斜坡渗流场的影响 | 第81-88页 |
5.2 考虑优势入渗的斜坡稳定性计算 | 第88-99页 |
5.2.1 稳定性计算参数 | 第88-89页 |
5.2.2 优势入渗下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89-99页 |
5.3 小结 | 第99-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结论 | 第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4页 |
6.2.1 国际进展 | 第100-101页 |
6.2.2 研究方向 | 第101-102页 |
6.2.3 不足之处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附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