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C均值算法改进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模糊聚类基础理论 | 第15-21页 |
2.1 聚类相关理论知识 | 第15页 |
2.2 主要聚类算法 | 第15-16页 |
2.2.1 层次聚类算法 | 第15-16页 |
2.2.2 划分聚类算法 | 第16页 |
2.3 模糊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3.1 模糊集距离的度量 | 第16-17页 |
2.3.2 模糊关系 | 第17-18页 |
2.4 模糊C均值函数 | 第18-20页 |
2.4.1 C均值聚类算法 | 第18页 |
2.4.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第18-19页 |
2.4.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特点 | 第19页 |
2.4.4 模糊聚类有效性函数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改进的模糊聚类算法IFCM | 第21-34页 |
3.1 算法的改进研究 | 第21-24页 |
3.1.1 聚类中心初始化 | 第21-22页 |
3.1.2 聚类中心的合并 | 第22页 |
3.1.3 有效性函数研究与改进 | 第22-24页 |
3.2 IFCM算法原理及步骤 | 第24-25页 |
3.3 仿真实验 | 第25-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IFCM算法的电力负荷分类应用 | 第34-42页 |
4.1 改进算法应用背景 | 第34页 |
4.2 负荷特性分类模型 | 第34-36页 |
4.2.1 选取特征向量 | 第34-35页 |
4.2.2 样本数据预处理 | 第35页 |
4.2.3 算法选择 | 第35-36页 |
4.3 实验与分析 | 第36-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