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19-28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9-22页 |
1.欧洲革命的失败与十月革命的胜利 | 第19-20页 |
2.对第二国际时期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 第20页 |
3.葛兰西个人生活背景及政治实践 | 第20-22页 |
(二)理论来源 | 第22-28页 |
1.马基亚维利的君主理论 | 第22-23页 |
2.克罗齐的伦理政治思想 | 第23-25页 |
3.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和意识形态理论 | 第25-26页 |
4.列宁的政治领导权理论 | 第26-28页 |
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主要内容 | 第28-40页 |
(一)文化领导权的内涵 | 第28-29页 |
(二)文化领导权的哲学基础 | 第29-32页 |
(三)文化领导权的实现 | 第32-40页 |
1.市民社会: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主阵地 | 第32-34页 |
2.有机知识分子: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依靠力量 | 第34-36页 |
3.阵地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战略途径 | 第36-37页 |
4.政党: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领导力量 | 第37-40页 |
三、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评价 | 第40-45页 |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0-42页 |
1.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 | 第40-41页 |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 | 第41-42页 |
(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局限 | 第42-45页 |
1.革命场域的乌托邦性 | 第42页 |
2.革命方式的理想性 | 第42-43页 |
3.革命主体的狭隘性 | 第43-45页 |
四、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当代展开 | 第45-54页 |
(一)坚守文化阵地 | 第45-47页 |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45-46页 |
2.保卫国家文化安全 | 第46页 |
3.加强民间组织建设 | 第46-47页 |
(二)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 第47-49页 |
1.牢记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 第48页 |
2.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48-49页 |
(三)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施方式 | 第49-51页 |
1.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 第49-50页 |
2.全面创新传统媒体 | 第50-51页 |
(四)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 | 第51-54页 |
1.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 | 第51-52页 |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