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信用违约互换功能及运用研究 | 第12页 |
1.2.2 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 | 第12-14页 |
1.2.3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 | 第14页 |
1.2.4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理论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7页 |
1.5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的运用介绍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信用违约互换的研究 | 第18-29页 |
2.1 信用违约互换的理论 | 第18-21页 |
2.1.1 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原理 | 第18页 |
2.1.2 信用违约互换的基本要素 | 第18-21页 |
2.2 信用违约互换的产生和发展 | 第21-26页 |
2.2.1 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历史 | 第21-24页 |
2.2.2 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2.3 信用违约互换的功能及应用 | 第26-28页 |
2.3.1 信用违约互换的功能 | 第26-27页 |
2.3.2 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增信与信用违约互换 | 第29-38页 |
3.1 资产证券化的现状简述 | 第29-31页 |
3.1.1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 第29页 |
3.1.2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 | 第29-30页 |
3.1.3 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30-31页 |
3.2 资产证券化增信措施分析 | 第31-34页 |
3.2.1 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的概念及意义 | 第32页 |
3.2.2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措施 | 第32-33页 |
3.2.3 现有信用增级措施的不足 | 第33-34页 |
3.3 信用违约互换对资产支持证券增信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国外信用违约在资产证券化中的运用 | 第34-35页 |
3.3.2 我国运用信用违约增信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金融产品设计 | 第38-47页 |
4.1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设计理念 | 第38页 |
4.2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的定义及原理 | 第38-39页 |
4.2.1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义 | 第38-39页 |
4.2.2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的原理 | 第39页 |
4.3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的结构设计 | 第39-41页 |
4.3.1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的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4.3.2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基本要素 | 第40-41页 |
4.4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 第41-43页 |
4.5 产品设计实例——益通优先信用资产支持证券 | 第43-46页 |
4.5.1 益通优先——信用资产支持证券基本信息 | 第44-45页 |
4.5.2 产品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定价 | 第47-56页 |
5.1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理论基础 | 第47-49页 |
5.1.1 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理论 | 第47-48页 |
5.1.2 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方法 | 第48-49页 |
5.2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ABS)定价 | 第49-52页 |
5.2.1 违约率计算 | 第49-51页 |
5.2.2 信用资产支持证券价格计算 | 第51-52页 |
5.3 益通优先——定价实例计算 | 第52-55页 |
5.3.1 违约强度计算 | 第52-55页 |
5.3.2 违约率及证券价格计算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6.1 完善市场外部环境,推动配套设施建立 | 第56页 |
6.2 推动信用衍生品发展 | 第56页 |
6.3 完善信用违约的定价机制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