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汽车物流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2 生产物流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入厂物流合理化用途 | 第13-14页 |
1.3.2 生产物流合理化途径 | 第14-15页 |
1.3.3 容器标准化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4 选址重心法与SLP | 第16页 |
1.3.5 流程法与工时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GQBT公司入厂物流发展现状 | 第19-31页 |
2.1 GQBT介绍 | 第19-21页 |
2.1.1 GQBT发展历程及后续发展规划 | 第19页 |
2.1.2 产品介绍及其工艺 | 第19-20页 |
2.1.3 GQBT生产模式 | 第20-21页 |
2.2 GQBT场外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8页 |
2.2.1 GQBT场外物流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2.2.2 GQBT厂内外物流运作问题点分析 | 第22-28页 |
2.3 未来改善方向 | 第28-30页 |
2.3.1 RFID在制造行业实际应用 | 第28-29页 |
2.3.2 信息集成及处理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GQBT公司入厂物流改善方案设计 | 第31-52页 |
3.1 GQBT物流管理完善 | 第31-32页 |
3.1.1 完善GQBT物流组织现状 | 第31页 |
3.1.2 GQBT物流改善的依据和关系 | 第31-32页 |
3.2 循环取货的物流模式再优化 | 第32-34页 |
3.2.1 MILK-RUN(循环取料)运行模式缺陷分析 | 第32-33页 |
3.2.2 MILK-RUN(循环取料)补充对策-第三方物流 | 第33-34页 |
3.3 容器标准化建设 | 第34-44页 |
3.4 装卸效率提升 | 第44-47页 |
3.4.1 六不改善法 | 第44页 |
3.4.2 装卸效率 | 第44-47页 |
3.4.3 装卸业务委外 | 第47页 |
3.5 物流布局调整 | 第47-51页 |
3.5.1 系统布局调整及T型摆放方式 | 第47-50页 |
3.5.2 依照优化原则改善后的GQBT车间布局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GQBT公司入厂物流改善效果分析 | 第52-57页 |
4.1 GQBT物流改进方向及策略 | 第52页 |
4.2 改善效果概述 | 第52-55页 |
4.2.1 容器改善与干线运输的满载效率提升 | 第53-54页 |
4.2.2 装卸工时的缩短 | 第54-55页 |
4.2.3 车间场地利用率的提升 | 第55页 |
4.3 不足与持续改善计划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