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多年生草本果类病虫害论文

基于互作转录组分析的抗病香蕉品系南天蕉与尖孢镰刀菌互作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语表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香蕉产业的发展现状第14-16页
        1.2.1 香蕉的营养价值第14页
        1.2.2 香蕉的产业地位第14-15页
        1.2.3 香蕉的分类第15页
        1.2.4 香蕉的基因型第15-16页
    1.3 香蕉枯萎病第16-19页
        1.3.1 典型症状第16页
        1.3.2 侵染过程第16-17页
        1.3.3 致病菌分类及其传播第17-18页
        1.3.4 现有枯萎病防治措施第18-19页
    1.4 香蕉枯萎病研究进展第19-22页
        1.4.1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9页
        1.4.2 全基因组图谱的构建第19-20页
        1.4.3 转录组学揭示抗病机理第20-22页
        1.4.4 互作转录组测序第22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2-25页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香蕉苗接种Foc4及互作转录组测序第25-35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材料与方法步骤第25-28页
        2.2.1 实验材料第25页
        2.2.2 试剂、仪器与设备第25-26页
        2.2.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26-28页
            2.2.3.1 样本制备第26页
            2.2.3.2 发病率统计和取样点确定第26-27页
            2.2.3.3 总RNA提取第27页
            2.2.3.4 cDNA文库构建第27页
            2.2.3.5 RNA-Sequencing第27页
            2.2.3.6 数据过滤与比对第27-28页
            2.2.3.7 基因定量与表达水平分析第28页
            2.2.3.8 差异基因筛选第28页
    2.3 结果第28-34页
        2.3.1 病情观察与发病率统计第28-30页
        2.3.2 测序样品的准备及质量评估第30-31页
        2.3.3 数据质量及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统计第31-33页
        2.3.4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33页
        2.3.5 宿主香蕉差异表达基因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Foc4胁迫下南天蕉转录组差异分析第35-74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3.2.1 实验材料第35页
        3.2.2 分析方法第35-38页
            3.2.2.1 富集分析第35-36页
            3.2.2.2 可视化代谢通路分析第36页
            3.2.2.3 差异基因定位第36-37页
            3.2.2.3 荧光定量PCR验证第37-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72页
        3.3.1 香蕉DEGsGO分类统计第38-43页
        3.3.2 香蕉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第43-46页
        3.3.3 DEGs调控分析第46-72页
            3.3.3.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第46-52页
            3.3.3.2 苯丙素的合成第52-56页
            3.3.3.3 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第56-59页
            3.3.3.4 几丁质酶与氨基糖及核糖代谢第59-62页
            3.3.3.5 植物-病原菌互作第62-67页
            3.3.3.6 转录因子第67-72页
        3.3.4 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第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Foc4的转录组差异分析第74-94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4.2.1 实验材料第74-75页
        4.2.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第75页
        4.2.3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第75页
    4.3 结果第75-93页
        4.3.1 DEG测序基本信息第75-76页
        4.3.2 表达模式聚类热图第76-77页
        4.3.3 DEGs注释与富集第77-80页
        4.3.4 DEGs调控分析第80-93页
            4.3.4.1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第80-83页
            4.3.4.2 内吞作用第83-85页
            4.3.4.3 FcγR-介导吞噬第85-86页
            4.3.4.4 吞噬体第86-88页
            4.3.4.5 蛋白酶体第88-89页
            4.3.4.6 Foc4毒力相关基因第89-90页
            4.3.4.7 互作蛋白PG-PGIP第90-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94-96页
    结论第94页
    创新点第94-95页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7页
附录第107-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附件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大豆品种对干旱和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下一篇:城市公共绿地人行道砖的铺装设计及色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