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的其他分支论文--低温生物医学论文

面向玻璃化保存的微尺度强化换热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玻璃化保存降复温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17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发展趋势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微通道原理的降复温方法研究第18-4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27页
        2.1.1 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设计及制作第18-20页
        2.1.2 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第20-22页
            2.1.2.1 单相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第20-21页
            2.1.2.2 两相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第21-22页
        2.1.3 实验系统设计与搭建第22-25页
            2.1.3.1 总体方案第22-23页
            2.1.3.2 工质容器第23-24页
            2.1.3.3 数据采集第24页
            2.1.3.4 系统误差分析第24-25页
        2.1.4 降复温实验第25-27页
            2.1.4.1 实验步骤第25-26页
            2.1.4.2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26-27页
    2.2 降温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7-35页
        2.2.1 典型降温过程第27-28页
        2.2.2 不同操作压强下的降温特性第28-29页
        2.2.3 不同尺寸微通道芯片的降温特性第29-31页
        2.2.4 不同低温保护剂浓度下的降温特性第31-32页
        2.2.5 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分析第32-35页
    2.3 复温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2.3.1 典型复温过程第35-36页
        2.3.2 不同操作压强下的复温特性第36-38页
        2.3.3 不同尺寸微通道芯片的复温特性第38-39页
        2.3.4 不同低温保护剂浓度下的复温特性第39-40页
        2.3.5 复温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第40-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基于微射流原理的降复温方法研究第44-6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4-50页
        3.1.1 微射流式降复温装置设计及制作第44-46页
        3.1.2 微射流冲击流场及换热特性分析第46-49页
            3.1.2.1 流场分析第46-47页
            3.1.2.2 换热特性分析第47-49页
        3.1.3 降复温实验第49-50页
            3.1.3.1 实验步骤第49页
            3.1.3.2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49-50页
    3.2 降温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3.2.1 典型降温过程第50-51页
        3.2.2 不同操作压强下的降温特性第51-52页
        3.2.3 不同冲击间距下的降温特性第52-53页
        3.2.4 不同孔隙率下的降温特性第53-54页
        3.2.5 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分析第54-55页
    3.3 复温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3.3.1 典型复温过程第55-56页
        3.3.2 不同操作压强下的复温特性第56-57页
        3.3.3 不同冲击间距下的复温特性第57页
        3.3.4 不同孔隙率下的复温特性第57-58页
        3.3.5 复温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分析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基于射流微通道原理的降复温方法研究第60-85页
    4.1 初始方案研究第60-65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4.1.1.1 射流蜘蛛网型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设计及制作第60-62页
            4.1.1.2 实验步骤第62页
            4.1.1.3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62-63页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4.2 射流平直微通道方法数值仿真研究第65-74页
        4.2.1 计算模型的几何结构第65-66页
        4.2.2 数值计算模型第66-69页
            4.2.2.1 模型假设和边界条件第66-67页
            4.2.2.2 流动及传热控制方程第67-68页
            4.2.2.3 湍流及两相流模型第68-69页
        4.2.3 求解方法第69页
        4.2.4 仿真结果分析第69-74页
            4.2.4.1 分流室高度对换热特性影响第69-70页
            4.2.4.2 射流孔沿流道数目对换热特性影响第70-72页
            4.2.4.3 射流阵列壁厚对换热特性影响第72-74页
    4.3 射流平直微通道方法实验研究第74-84页
        4.3.1 材料与方法第74-77页
            4.3.1.1 射流平直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设计及制作第74-76页
            4.3.1.2 实验步骤第76页
            4.3.1.3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76-77页
        4.3.2 降温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7-81页
            4.3.2.1 典型降温过程第77-78页
            4.3.2.2 不同操作压强下的降温特性第78-79页
            4.3.2.3 不同样品厚度下的降温特性第79-80页
            4.3.2.4 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分析第80-81页
        4.3.3 复温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1-84页
            4.3.3.1 典型复温过程第81-82页
            4.3.3.2 不同操作压强下的复温特性第82页
            4.3.3.3 不同样品层厚度下的复温特性第82-83页
            4.3.3.4 复温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分析第83-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8页
    5.1 全文总结第85-87页
    5.2 工作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ultinational qEEG Developmental Equations
下一篇:介孔二氧化硅—雷帕霉素—肝素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学性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