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尔罗斯县七大爷府、祥大爷府保护和利用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7-20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吉林省蒙古族居住文化探源 | 第23-37页 |
2.1 郭尔罗斯部历史沿革 | 第23-26页 |
2.1.1 远古时期郭尔罗斯部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2.1.2 明清时期郭尔罗斯部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2.1.3 清末民国时期郭尔罗斯部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2.2 清代王府建筑研究 | 第26-29页 |
2.2.1 清代王府制度研究 | 第26-28页 |
2.2.2 清代王府建筑特点研究 | 第28-29页 |
2.3 蒙古族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 第29-36页 |
2.3.1 蒙古族民居演变 | 第29-32页 |
2.3.2 蒙汉建筑文化融合 | 第32-34页 |
2.3.3 蒙古族民居建筑特点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3章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的建筑特征及其价值评估 | 第37-60页 |
3.1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建筑概况 | 第37-49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37页 |
3.1.2 区位分析 | 第37-38页 |
3.1.3 选址分析 | 第38-39页 |
3.1.4 建筑概况 | 第39-48页 |
3.1.5 历史维修情况 | 第48-49页 |
3.2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现状调研 | 第49-58页 |
3.2.1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周边环境现状调研 | 第49页 |
3.2.2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现状调研 | 第49-58页 |
3.3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价值评估 | 第58-59页 |
3.3.1 历史价值 | 第58页 |
3.3.2 艺术价值 | 第58-59页 |
3.3.3 社会价值 | 第59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4章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保护性修缮设计及再利用 | 第60-84页 |
4.1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修缮设计依据及原则 | 第60-62页 |
4.1.1 设计原则 | 第60-62页 |
4.1.2 设计依据 | 第62页 |
4.2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建筑形制和法式研究 | 第62-64页 |
4.3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保护性修缮设计 | 第64-79页 |
4.3.1 建筑地基 | 第64-65页 |
4.3.2 大木作 | 第65-67页 |
4.3.3 小木作 | 第67-70页 |
4.3.4 围护体系 | 第70-74页 |
4.3.5 建筑装饰 | 第74-76页 |
4.3.6 建筑地面、排水系统 | 第76-79页 |
4.4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再利用策略 | 第79-83页 |
4.4.1 我国古建筑再利用的现状 | 第79-81页 |
4.4.2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功能定位 | 第81-82页 |
4.4.3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后期保护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一 | 第89-98页 |
附录二 | 第98-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