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PPP模式推广的现实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PPP模式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 第18-25页 |
2.1 PPP模式的概念及其经济特性 | 第18-21页 |
2.1.1 PPP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2 PPP模式的经济特性 | 第20-21页 |
2.2 PPP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页 |
2.2.3 风险偏好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2.5 公共项目区分理论 | 第23-25页 |
3 贵州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发展现状 | 第25-32页 |
3.1 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发展的新特点 | 第26-28页 |
3.1.1“土地财政”受到严格限制 | 第26页 |
3.1.2 债务融资比例下降 | 第26-27页 |
3.1.3 新型项目融资模式不断推广 | 第27-28页 |
3.2 我省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分析 | 第28-32页 |
3.2.1 BOT模式的内涵 | 第28-29页 |
3.2.2 BOT模式的运行程序 | 第29-31页 |
3.2.3 BOT模式的优缺点 | 第31-32页 |
4 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4.1 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 第32-34页 |
4.1.1 BOT模式存在的风险 | 第32-33页 |
4.1.2 BOT模式风险分担及风险管理不足 | 第33-34页 |
4.2 缺乏基于风险分担的收益分配机制 | 第34-36页 |
4.2.1 项目收益分配模式 | 第34-35页 |
4.2.2 基于风险分担的收益分配模式尚未健全 | 第35-36页 |
4.3 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6-39页 |
4.3.1 政府监管的概念 | 第36页 |
4.3.2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监管的内涵 | 第36-39页 |
5 加强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9-45页 |
5.1 加强我省PPP模式应用推广的必要性 | 第39-43页 |
5.1.1 我省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 | 第39-42页 |
5.1.2 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造成的融资困境 | 第42-43页 |
5.2 加强我省PPP模式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5.2.1 我省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 第43-44页 |
5.2.2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 | 第44-45页 |
6 我省PPP模式应用研究——以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二期工程为例 | 第45-59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45页 |
6.2 项目主要参与方及其融资组织结构关系 | 第45-46页 |
6.3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 | 第46-49页 |
6.3.1 项目风险识别 | 第47-48页 |
6.3.2 树立正确的项目风险分担原则 | 第48-49页 |
6.4 基于风险分担的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 第49-57页 |
6.4.1 影响PPP项目收益分配的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6.4.2 基于风险分摊的PPP项目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第51-52页 |
6.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求解风险分摊系数 | 第52-57页 |
6.5 政府监管机制的构建 | 第57-59页 |
6.5.1 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 第57-58页 |
6.5.2 确立公平、效率与安全的监管目标 | 第58页 |
6.5.3 建立健全我省PPP项目配套地方性法律法规制度 | 第58-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7.2 有待研究问题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