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关于选题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2.2.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东北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概述 | 第16-19页 |
2.1 设计背景 | 第16-18页 |
2.1.1 地理位置和历史 | 第16-17页 |
2.1.2 景观现状 | 第17-18页 |
2.2 设计概念与策略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公共空间景观的空间结构设计 | 第19-26页 |
3.1 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3.1.1 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的功能关系 | 第19-20页 |
3.1.2.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的形式关系 | 第20-21页 |
3.2 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结构设计 | 第21-26页 |
3.2.1 以广场为功能核心的轴线形态 | 第21-23页 |
3.2.2 以功能为分区的空间层次设计 | 第23-24页 |
3.2.3 以景观节点为高潮的点状分布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的空间要素 | 第26-35页 |
4.1 空间要素 | 第26页 |
4.2 入口 | 第26-28页 |
4.2.1 入口的水平要素 | 第26-27页 |
4.2.2 入口的垂直要素 | 第27-28页 |
4.3 广场 | 第28-30页 |
4.3.1 广场的水平要素 | 第28-29页 |
4.3.2 广场的垂直要素 | 第29-30页 |
4.4 公共绿地 | 第30-31页 |
4.4.1 垂直要素 | 第30页 |
4.4.2 水平要素 | 第30-31页 |
4.5 道路 | 第31-33页 |
4.5.1 道路的水平要素 | 第31页 |
4.5.2 道路的垂直要素 | 第31-33页 |
4.6 界面 | 第33-35页 |
4.6.1 垂直界面 | 第33-34页 |
4.6.2 水平界面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的文化内涵诠释 | 第35-47页 |
5.1 大学校园的文化内涵解读 | 第35-39页 |
5.1.1 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宏观因素 | 第35-36页 |
5.1.2 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中观因素 | 第36-37页 |
5.1.3 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因素 | 第37-39页 |
5.2 地域精神与场所精神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的表达 | 第39-44页 |
5.2.1 大学校园的地域精神 | 第39-43页 |
5.2.2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 | 第43-44页 |
5.3 东北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中地域精神与场所精神的塑造 | 第44-47页 |
5.3.1 地域精神的塑造 | 第44-45页 |
5.3.2 场所精神的塑造 | 第45-47页 |
第六章 公共艺术的介入 | 第47-56页 |
6.1 公共艺术与校园 | 第47页 |
6.2 公共艺术在校园中的角色 | 第47-51页 |
6.2.1 校园公共空间所提供的公共性活动 | 第47-49页 |
6.2.2 公共艺术在校园环境中的溶解 | 第49-51页 |
6.3 公共艺术精神在校园中的体现 | 第51-53页 |
6.3.1 公共艺术的包容精神 | 第51页 |
6.3.2 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性 | 第51-53页 |
6.4 公共艺术在当代大学中的意义 | 第53-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页 |
7.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99页 |
设计作品东北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 第61-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展 | 第84-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85-86页 |
研究生期间作品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研究院办公空间设计 | 第86-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