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滑坡体稳定分析的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对比研究--以三溪乡场镇滑坡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页
    1.2 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第12-13页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第13-17页
    2.1 定性分析方法第13-14页
        2.1.1 工程地质类比法第13页
        2.1.2 地质分析法第13页
        2.1.3 图解法第13页
        2.1.4 边坡分析数据库和专家系统第13-14页
    2.2 定量分析方法第14-15页
        2.2.1 极限平衡法第14页
        2.2.2 数值分析方法第14页
        2.2.3 两类定量分析法的优劣和限制第14-15页
    2.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第15页
    2.4 小结第15-17页
第三章 基于极限平衡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第17-37页
    3.1 基本分析原理第17-24页
        3.1.1 极限平衡法第17页
        3.1.2 瑞典条分法第17-18页
        3.1.3 毕肖普法第18-19页
        3.1.4 简布法第19-21页
        3.1.5 Morgenstern-Price法第21-22页
        3.1.6 剩余推力法第22-24页
    3.2 工程与地质条件第24-32页
        3.2.1 地理位置与滑坡体现状第24-26页
        3.2.2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分析第26-31页
        3.2.3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第31-32页
    3.3 计算过程第32-35页
        3.3.1 剩余推力法第32-34页
        3.3.2 其他方法第34-35页
    3.4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用有限元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第37-51页
    4.1 相关原理及ANSYS特点分析第37-42页
        4.1.1 有限元基本原理第37页
        4.1.2 有限元的弹塑性基本理论第37-41页
        4.1.3 ANSYS特点分析第41-42页
    4.2 计算依据第42-43页
        4.2.1 基本假定第42页
        4.2.2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42-43页
    4.3 边界条件与有限元模型第43-45页
        4.3.1 边界条件的界定与简化第43-44页
        4.3.2 模型建立第44-45页
    4.4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第45-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对比研究第51-69页
    5.1 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分析的结果比较第51-55页
        5.1.1 可信度与安全性第51-53页
        5.1.2 适用条件与部位的探讨第53-55页
    5.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混合方法探索第55-69页
        5.2.1 基本构思与依据第55-57页
        5.2.2 用有限元法分析滑坡体的应力第57-65页
        5.2.3 计算滑动面的稳定性系数第65-67页
        5.2.4 成果讨论第67-69页
第六章 滑坡隐患的治理技术分析第69-75页
    6.1 浅表层防治措施第69页
        6.1.1 地表截排水第69页
        6.1.2 生态边坡防护第69页
    6.2 深层处理技术第69-71页
        6.2.1 抗滑桩第69-70页
        6.2.2 注浆加固第70页
        6.2.3 加筋挡土墙第70页
        6.2.4 重力式挡土墙第70页
        6.2.5 预应力锚索加固第70-71页
    6.3 对比分析与选择第71-73页
        6.3.1 适应性分析第71-72页
        6.3.2 性价比第72页
        6.3.3 可行性讨论第72-73页
    6.4 治理方案的选择结论第73-75页
第七章 边坡治理的方案设计第75-83页
    7.1 工程等级及安全系数的确定第75页
    7.2 治理方案一设计第75-79页
    7.3 治理方案二设计第79-80页
    7.4 治理后的ANSYS有限元分析第80-8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8.1 结论第83-84页
    8.2 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旧锡矿锡石成因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下一篇:基于三维GIS的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模拟分析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