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空间环境及其危害 | 第11-17页 |
1.2.1 空间环境简介 | 第11-12页 |
1.2.2 空间环境的危害 | 第12-14页 |
1.2.3 空间碎片的危害性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3.1 空间环境模拟器 | 第18页 |
1.3.2 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18-19页 |
1.3.3 防护结构的开发 | 第19-22页 |
1.3.4 防护性能的评估 | 第22-24页 |
1.3.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 第27-3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2.1 实验标定 | 第27-29页 |
2.2.2 比较分析 | 第29页 |
2.2.3 理论解释 | 第29-30页 |
2.3 实验器材 | 第30-32页 |
2.3.1 实验材料的选用 | 第30页 |
2.3.2 超高速撞击实验设备 | 第30-32页 |
2.4 实验方案 | 第32-35页 |
2.4.1 防护构型的选择 | 第32-33页 |
2.4.2 编织材料模拟空间环境处理方案 | 第33-35页 |
2.4.3 实验的分组及参数控制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混合多屏防护结构性能标定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防护构型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3.2.1 弹道极限经验方程 | 第37-39页 |
3.2.2 实验基准速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 混合多屏防护结构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40-48页 |
3.3.1 实验工况 | 第40-42页 |
3.3.2 弹道段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3.3 破碎段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3.3.4 撞击极限基准的确定 | 第47-48页 |
3.4 防护性能的评估 | 第48-50页 |
3.4.1 防护屏的损伤规律 | 第48-49页 |
3.4.2 总体防护性能的评估 | 第49-50页 |
3.5 修正撞击极限曲线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空间温度环境对混合多屏防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3-77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极端温度环境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54-61页 |
4.2.1 温度控制箱体的设计 | 第54-56页 |
4.2.2 实验工况 | 第56-57页 |
4.2.3 高温环境超高速撞击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4.2.4 低温环境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59-61页 |
4.3 热循环损伤防护结构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61-70页 |
4.3.1 编织材料的热循环处理 | 第62-63页 |
4.3.2 热循环损伤防护结构常温下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63-67页 |
4.3.3 热循环损伤防护结构高温下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67-68页 |
4.3.4 热循环损伤防护结构低温下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68-70页 |
4.4 空间温度环境损伤评估 | 第70-74页 |
4.4.1 极端温度环境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2 热循环效应的损伤 | 第71-74页 |
4.5 修正撞击极限曲线 | 第74页 |
4.5.1 高温环境损伤撞击极限曲线修正 | 第74页 |
4.5.2 热循环效应损伤撞击极限曲线修正 | 第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五章 辐射及混合损伤对混合多屏防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77-86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模型 | 第77-79页 |
5.3 编织材料的辐射处理 | 第79页 |
5.4 辐射损伤防护结构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79-81页 |
5.5 混合损伤防护结构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81-83页 |
5.5.1 辐射损伤防护结构高温下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81-82页 |
5.5.2 辐射损伤防护结构低温下超高速撞击实验 | 第82-83页 |
5.6 辐射及混合损伤评估 | 第83-85页 |
5.6.1 辐射损伤评估 | 第83-84页 |
5.6.2 混合损伤评估 | 第84-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