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空白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存在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1 城市土地的性质 | 第17-20页 |
2.1.2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 第24-26页 |
2.2.1 山地城市的概念 | 第24页 |
2.2.2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 | 第27-37页 |
3.1 综合评价方法评述 | 第27-28页 |
3.2 模糊语言的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矩阵 | 第28-30页 |
3.3 层次分析法赋值 | 第30-32页 |
3.4 熵值法修正权重 | 第32-33页 |
3.5 综合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3.6 协调度模型 | 第3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4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53页 |
4.1 指标选取 | 第37-47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7-38页 |
4.1.2 初选指标的来源 | 第38页 |
4.1.3 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构建指标体系 | 第38-47页 |
4.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7-51页 |
4.2.1 AHP主观确定权重 | 第47-49页 |
4.2.2 熵值法客观修正权重 | 第49-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53-63页 |
5.1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53-58页 |
5.1.1 主城区概况 | 第53-54页 |
5.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54-57页 |
5.1.3 土地利用集中度分析 | 第57-58页 |
5.1.4 土地利用多样性分析 | 第58页 |
5.2 运用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 | 第58-62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5.2.2 指标预处理 | 第59-61页 |
5.2.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1页 |
5.2.4 协调度评价结果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效益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63-69页 |
6.1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6.1.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第63-64页 |
6.1.2 协调度分析 | 第64-65页 |
6.2 提高主城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 第65-67页 |
6.2.1 综合效益方面 | 第65-66页 |
6.2.2 经济效益方面 | 第66页 |
6.2.3 社会效益方面 | 第66-67页 |
6.2.4 环境效益方面 | 第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7.1 研究基本结论 | 第69-70页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A指标评判表 | 第77-78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