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设计微带天线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 | 第15-26页 |
2.1 微带天线简介 | 第15-16页 |
2.2 微带天线辐射原理 | 第16页 |
2.3 微带天线馈电方式 | 第16-19页 |
2.3.1 微带线馈电 | 第17-18页 |
2.3.2 同轴线馈电 | 第18-19页 |
2.3.3 耦合型馈电 | 第19页 |
2.4 微带漏波天线理论 | 第19-24页 |
2.4.1 漏波辐射原理 | 第19-21页 |
2.4.2 漏波天线理论 | 第21-22页 |
2.4.3 漏波天线分类 | 第22-24页 |
2.5 微带谐振天线理论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概述 | 第26-49页 |
3.1 左手材料简介 | 第26-28页 |
3.2 左手材料基本特性 | 第28-30页 |
3.2.1 逆Snell效应 | 第28-29页 |
3.2.2 变分费马原理 | 第29页 |
3.2.3 逆Doppler效应 | 第29-30页 |
3.3 左手材料的构造方法 | 第30-32页 |
3.3.1 开口谐振环法 | 第30-31页 |
3.3.2 传输线法 | 第31-32页 |
3.4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基本原理 | 第32-38页 |
3.4.1 理想左手传输线 | 第32-34页 |
3.4.2 理想复合左右手传输线 | 第34-38页 |
3.4.3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等效本构参数 | 第38页 |
3.5 LC网络结构的复合左右手传输线 | 第38-41页 |
3.5.1 LC网络结构简介 | 第38-39页 |
3.5.2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传输矩阵 | 第39-40页 |
3.5.3 对称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特性阻抗 | 第40-41页 |
3.6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物理实现 | 第41-48页 |
3.6.1 基于叉指电容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 | 第41-46页 |
3.6.2 基于MIM电容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微带天线设计 | 第49-67页 |
4.1 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漏波天线研究 | 第49-58页 |
4.1.1 复合左右手漏波天线原理 | 第49-50页 |
4.1.2 基于叉指电容型的CRLH-TL漏波天线 | 第50-53页 |
4.1.3 基于MIM电容型的CRLH-TL漏波天线 | 第53-58页 |
4.2 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谐振小天线研究 | 第58-66页 |
4.2.1 CRLH-TL谐振理论 | 第58页 |
4.2.2 复合左右手谐振天线原理 | 第58-60页 |
4.2.3 基于CRLH-TL的谐振小天线 | 第60-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7-68页 |
5.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