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碳酸盐岩层系钻井液漏失诊断基础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钻井液漏失理论研究调研 | 第12-19页 |
1.2.1 钻井液漏失机理 | 第12-15页 |
1.2.2 钻井液漏失诊断 | 第15-19页 |
1.3 关键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缝洞性碳酸盐岩漏失层特征及识别 | 第23-53页 |
2.1 潜在漏失层地质特征 | 第23-30页 |
2.1.1 塔河油田地质特征 | 第23-28页 |
2.1.2 川东北地区 | 第28-30页 |
2.2 漏失通道形成机制及漏失类型 | 第30-40页 |
2.2.1 漏失通道特征 | 第30-31页 |
2.2.2 漏失类型及漏失压力诊断 | 第31-40页 |
2.3 漏失层位置识别方法 | 第40-52页 |
2.3.1 测井技术识别 | 第40-43页 |
2.3.2 录井技术识别 | 第43-47页 |
2.3.3 水动力学测试法 | 第47-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缝洞性地层裂缝变形预测研究 | 第53-78页 |
3.1 地层微裂缝应力敏感性实验评价 | 第53-57页 |
3.1.1 地层裂缝多尺度性 | 第53-54页 |
3.1.2 实验内容 | 第54-56页 |
3.1.3 岩石裂缝宽度变化评价 | 第56-57页 |
3.2 缝洞岩体裂缝变形模拟 | 第57-65页 |
3.2.1 缝洞岩体模型 | 第58-60页 |
3.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0-65页 |
3.3 封堵层对裂缝变形的影响 | 第65-77页 |
3.3.1 断裂力学裂缝扩展基本理论 | 第65-67页 |
3.3.2 封堵层物理及有限元模型 | 第67-68页 |
3.3.3 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求解 | 第68-71页 |
3.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1-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裂缝变形-钻井液漏失流固耦合模型 | 第78-115页 |
4.1 一维径向裂缝钻井液漏失流动模型 | 第78-87页 |
4.1.1 数学模型 | 第78-84页 |
4.1.2 漏失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84-87页 |
4.2 二维平面裂缝钻井液漏失流动模型 | 第87-97页 |
4.2.1 数学模型 | 第87-90页 |
4.2.2 漏失模型影响参数分析 | 第90-97页 |
4.3 裂缝变形及对钻井液漏失的影响 | 第97-112页 |
4.3.1 裂缝变形理论 | 第97-98页 |
4.3.2 数学模型 | 第98-100页 |
4.3.3 裂缝变形规律对漏失影响 | 第100-104页 |
4.3.4 裂缝扩展对钻井液漏失的影响 | 第104-112页 |
4.4 二维平面裂缝漏失实验及模型验证 | 第112-114页 |
4.4.1 实验准备 | 第112-113页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3-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5章 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侵入预测模拟 | 第115-132页 |
5.1 单条径向裂缝钻井液漏失侵入 | 第115-116页 |
5.2 裂缝网络性地层钻井液漏失侵入 | 第116-122页 |
5.2.1 裂缝网络性地层物理模型 | 第116-117页 |
5.2.2 钻井液漏失侵入描述 | 第117-118页 |
5.2.3 钻井液漏失侵入数学模型 | 第118-122页 |
5.3 钻井液漏失侵入模型影响因素 | 第122-129页 |
5.3.1 模型基础参数 | 第123-124页 |
5.3.2 钻井液漏失侵入深度影响因素 | 第124-129页 |
5.4 模型验证及实例分析 | 第129-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2-135页 |
6.1 结论 | 第132-133页 |
6.2 建议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