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主要缩写词与符号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有机光功能材料概述 | 第18-19页 |
1.1.1 有机光功能材料的分类 | 第19页 |
1.2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概述 | 第19-27页 |
1.2.1 光致变色原理 | 第19-20页 |
1.2.2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分类 | 第20-23页 |
1.2.3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 第23-25页 |
1.2.4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研究现况 | 第25-27页 |
1.3 有机荧光材料概述 | 第27-34页 |
1.3.1 荧光发射原理 | 第27-29页 |
1.3.2 有机荧光材料的分类 | 第29页 |
1.3.3 聚对亚苯基乙烯衍生物的改性研究 | 第29-32页 |
1.3.4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研究概述 | 第32-34页 |
1.4 论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2页 |
第二章 吲哚[2,1-b][1,3]苯并噁嗪衍生物 BO 的合成及表征 | 第42-59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3-45页 |
2.2.2 2-氯甲基-4-硝基苯酚的合成 | 第45页 |
2.2.3 2,3,3-三甲基-2H-吲哚的合成 | 第45-46页 |
2.2.4 化合物 BO 的合成 | 第46-47页 |
2.2.5 稳定剂的制备 | 第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2.3.1 合成与表征 | 第47-49页 |
2.3.2 BO 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49-51页 |
2.3.3 稳定剂对 BO 化合物光吸收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4 溶剂对稳定开环体光吸收的影响 | 第52-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光交联基团螺吡喃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59-74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7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60-61页 |
3.2.2 羟基螺吡喃 OHSP 的合成 | 第61-63页 |
3.2.3 查耳酮修饰螺吡喃衍生物的合成 | 第63-66页 |
3.2.4 样品测试与表征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3.3.1 查耳酮修饰螺吡喃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67-68页 |
3.3.2 查耳酮修饰螺吡喃在薄膜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68-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喹啉修饰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74-91页 |
4.1 引言 | 第74-7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6-81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76-77页 |
4.2.2 二芳基乙烯衍生物 BTF6的合成 | 第77-78页 |
4.2.3 喹啉修饰 BTF6的合成 | 第78-81页 |
4.2.4 BTF6衍生物的表征与测试 | 第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8页 |
4.3.1 结构表征 | 第81-82页 |
4.3.2 BTF6衍生物的吸收光谱 | 第82-83页 |
4.3.3 喹啉修饰 BTF6的光致变色动力学分析 | 第83-86页 |
4.3.4 质子化对喹啉修饰 BTF6衍生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86-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五章 螺吡喃光致变色分子修饰光控润湿玻璃表面 | 第91-105页 |
5.1 引言 | 第91-9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3-98页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93-94页 |
5.2.2 MASP 的合成 | 第94-95页 |
5.2.3 玻璃基片的活化以及硅烷偶联剂修饰 | 第95-96页 |
5.2.4 MASP 修饰玻璃基片 | 第96-97页 |
5.2.5 样品的测试 | 第97-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2页 |
5.3.1 修饰玻璃表面的光致变色性能分析 | 第98-100页 |
5.3.2 光致变色行为对修饰玻璃表面润湿性的调控 | 第100-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螺吡喃衍生物纳米粒子的细乳液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105-118页 |
6.1 引言 | 第105-10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8-110页 |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08-109页 |
6.2.2 细乳液聚合制备水分散纳米粒子 | 第109-110页 |
6.2.3 光致变色纳米粒子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11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6页 |
6.3.1 光致变色纳米粒子的形貌与粒径分布 | 第110-111页 |
6.3.2 水分散纳米粒子的光致变色性能分析 | 第111-112页 |
6.3.3 光致变色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112-114页 |
6.3.4 光致变色纳米粒子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含螺吡喃官能团光控荧光开关纳米粒子的细乳液聚合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118-133页 |
7.1 引言 | 第118-120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0-122页 |
7.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20-121页 |
7.2.2 荧光染料的筛选与提纯 | 第121页 |
7.2.3 细乳液聚合制备荧光调控纳米粒子 | 第121-122页 |
7.2.4 荧光调控纳米粒子的性能测试 | 第122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0页 |
7.3.1 荧光纳米粒子的形貌与粒径分布 | 第122-123页 |
7.3.2 荧光调控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23-126页 |
7.3.3 光致荧光开关的调控性能 | 第126-128页 |
7.3.4 荧光调控纳米粒子的稳定性 | 第128-13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第八章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133-154页 |
8.1 引言 | 第133-134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34-140页 |
8.2.1 试剂及仪器 | 第134-135页 |
8.2.2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合成 | 第135-139页 |
8.2.3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表征 | 第139-140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40-151页 |
8.3.1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40-141页 |
8.3.2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荧光光谱 | 第141-143页 |
8.3.3 溶剂效应对衍生物紫外可见光吸收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8.3.4 溶剂效应对衍生物荧光发射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8.3.5 1,4-二(2’-芳基乙烯基)苯衍生物的能级结构 | 第149-151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4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54-157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54-156页 |
9.2 本文创新点 | 第156页 |
9.3 展望 | 第156-157页 |
附录 | 第157-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