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 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2 海洋污损生物种类 | 第16-22页 |
2.1 污损动物和植物 | 第17-20页 |
2.1.1 藤壶 | 第17-19页 |
2.1.2 海带 | 第19-20页 |
2.2 污损微生物 | 第20-22页 |
3 污损细菌生物膜及其危害 | 第22-25页 |
3.1 污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22-24页 |
3.2 污损细菌生物膜的危害 | 第24-25页 |
4 细菌生物膜的控制方法 | 第25-30页 |
4.1 物理方法 | 第26页 |
4.2 物理化学方法 | 第26页 |
4.3 化学方法 | 第26-27页 |
4.4 生物方法 | 第27-30页 |
4.4.1 微生物膜方法 | 第27-28页 |
4.4.2 微生物代谢产物 | 第28-30页 |
5 解淀粉芽孢杆菌 | 第30-33页 |
5.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5.2 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6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防污损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 | 第35-43页 |
0 前言 | 第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5页 |
1.2 菌株 | 第35-36页 |
1.3 筛选菌种库中具有抑制污损细菌的解淀粉芽孢杆菌 | 第3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2.1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各指示菌抑菌活性的筛选结果 | 第36-41页 |
2.2 讨论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 ANTI-CA 菌株代谢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分析 | 第43-60页 |
0 前言 | 第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6页 |
1.1 培养基 | 第43页 |
1.2 菌株 | 第43页 |
1.3 粗品的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1.3.1 种子液的培养 | 第43页 |
1.3.2 接种发酵 | 第43-44页 |
1.3.3 离心 | 第44页 |
1.3.4 盐酸酸沉 | 第44页 |
1.3.5 冻干 | 第44页 |
1.3.6 固相萃取 | 第44页 |
1.3.7 粗品的抑菌活性跟踪检测 | 第44页 |
1.4 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 | 第44-46页 |
1.4.1 薄层层析法(TLC) | 第44-45页 |
1.4.2 抑菌活性跟踪 | 第45-46页 |
1.4.3 柱层析法 | 第46页 |
1.4.4 液质联用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2.1 粗品的制备和固相萃取结果 | 第46-48页 |
2.2 粗品的抑菌活性跟踪结果 | 第48页 |
2.3 分离结果 | 第48-57页 |
2.3.1 TLC 薄层层析结果 | 第48-49页 |
2.3.2 TLC 分离过程中对各组分活性跟踪结果 | 第49-50页 |
2.3.3 质谱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2.3.4 液质联用和二级质谱分析结果 | 第52-57页 |
2.4 讨论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环脂肽 6-2 抑菌谱和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60-73页 |
0 前言 | 第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3页 |
1.1 缓冲液的配制 | 第60页 |
1.2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60-61页 |
1.3 溶菌酶的配制 | 第61页 |
1.4 指示菌株 | 第61页 |
1.5 环脂肽 6-2 的抑菌谱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1.6 环脂肽 6-2 的抑菌机理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1.6.1 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的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62-63页 |
1.6.2 环脂肽 6-2 对 B. cereus 的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63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63-72页 |
2.1 环脂肽 6-2 抑菌谱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2.2 环脂肽 6-2 的抑菌机理结果 | 第64-70页 |
2.2.1 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 第64-68页 |
2.2.2 环脂肽 6-2 对 B. cereus 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 第68-70页 |
2.3 讨论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环脂肽 6-2 抑制细菌生物膜的研究 | 第73-94页 |
第一节 环脂肽 6-2 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和清除研究 | 第73-86页 |
0 前言 | 第73-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9页 |
1.1 培养基 | 第74页 |
1.2 受试菌株 | 第74-75页 |
1.3 试剂和染料 | 第75页 |
1.4 环脂肽 6-2 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1.4.1 实验原理 | 第75-76页 |
1.4.2 测定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和 B. cereus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76-77页 |
1.4.3 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 | 第77页 |
1.4.4 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生物膜的清除 | 第77页 |
1.4.5 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环脂肽 6-2 对 B. cereus 生物膜形成的抑制 | 第77-78页 |
1.4.6 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环脂肽 6-2 对 B. cereus 生物膜的清除 | 第78页 |
1.4.7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8页 |
1.5 活/死菌染色法定量分析环脂肽 6-2 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78-79页 |
1.5.1 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生物膜的形成影响 | 第78-79页 |
1.5.2 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环脂肽 6-2 对 B. cereus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7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2.1 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和 B. cereus 的最小抑菌浓度测试结果 | 第79-80页 |
2.2 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和清除结果 | 第80-81页 |
2.3 环脂肽 6-2 对 B. cereus 生物膜的形成抑制和清除结果 | 第81-83页 |
2.4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和 B. cereus 生物膜的抑制结果 | 第83-85页 |
2.5 讨论 | 第85-86页 |
第二节 环脂肽 6-2 对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胞外多糖合成基因 PslC 表达的影响 | 第86-93页 |
0 前言 | 第86-8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7-90页 |
1.1 培养基和试剂 | 第87页 |
1.2 受试菌株 | 第87页 |
1.3 目的基因(Target Gene) | 第87页 |
1.4 设计引物 | 第87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87-90页 |
1.5.1 种子液的培养 | 第87-88页 |
1.5.2 提取 P. aeruginosa PAO1 菌株的 RNA | 第88-89页 |
1.5.3 RNA 反转录成 cDNA | 第89页 |
1.5.4 荧光定量 PCR | 第89-90页 |
1.5.5 相对表达量的计算方法 | 第9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90-93页 |
2.1 检测提取的 RNA | 第90-91页 |
2.2 荧光定量 PCR 结果 | 第91-92页 |
2.3 讨论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环脂肽 6-2 抑制海带孢子的萌发和对藤壶幼虫的毒性及实地实验 | 第94-106页 |
第一节 环脂肽 6-2 抑制海带孢子的萌发和对藤壶幼虫的毒性实验 | 第94-103页 |
0 前言 | 第9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7页 |
1.1 海带孢子的制备 | 第94-95页 |
1.2 藤壶的采集 | 第95页 |
1.3 f/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95页 |
1.4 三角褐指藻的培养 | 第95页 |
1.5 藤壶幼虫的释放和培养 | 第95-96页 |
1.6 环脂肽 6-2 溶液的制备 | 第96页 |
1.7 环脂肽 6-2 抑制海带孢子萌发实验方法 | 第96页 |
1.8 藤壶幼虫毒性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3页 |
2.1 环脂肽 6-2 抑制海带孢子萌发结果 | 第97-99页 |
2.2 藤壶幼虫的培养结果 | 第99-100页 |
2.3 环脂肽 6-2 对藤壶幼虫的毒性实验 | 第100-101页 |
2.4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海洋挂板实地实验 | 第103-105页 |
0 前言 | 第10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4页 |
1.1 挂板的制备 | 第103页 |
1.2 防污涂层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2.1 实地挂板实验结果 | 第104-105页 |
2.2 讨论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