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桩基础概述 | 第11页 |
| ·桩基础发展史 | 第11-12页 |
| ·桩基础的组成 | 第12页 |
| ·桩基的分类 | 第12-15页 |
| ·选用桩基础的条件 | 第15-16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地带桩基竖向承载力及其负摩阻力 | 第19-41页 |
| ·桩基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 第19-26页 |
| ·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定义 | 第19-20页 |
| ·静载试验 | 第20页 |
|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 第20-23页 |
| ·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因素 | 第23-24页 |
| ·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浸水试验要点 | 第24-25页 |
| ·设置试桩和锚桩要求 | 第25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相关要求 | 第25-26页 |
| ·对负摩阻力的研究及现状 | 第26-37页 |
| ·负摩阻力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负摩阻力的产生 | 第27-28页 |
| ·负摩阻力的作用机理 | 第28-30页 |
| ·目前对桩基负摩阻力问题的考虑及其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30页 |
| ·有关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 ·考虑时间效应时的桩基负摩阻力的确定方法 | 第32-36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沉降控制措施 | 第36-37页 |
| ·桩基的质量检测 | 第37-40页 |
| ·桩基质量检验目的 | 第37-38页 |
| ·成孔的质量检验 | 第38页 |
| ·桩身的质量检验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钢筋砼灌注桩现场试验及其研究与分析 | 第41-89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工程地质勘察与试桩设计 | 第42-46页 |
| ·工程地质勘察 | 第42页 |
| ·工程试桩设计 | 第42-46页 |
| ·试验目的 | 第46-48页 |
| ·试验内容 | 第48页 |
| ·北指廊 | 第48页 |
| ·主楼和南指廊 | 第48页 |
| ·设计要求 | 第48-50页 |
| ·浸水试验的测试方法(对北指廊) | 第50-54页 |
| ·浸水试验方案设计 | 第50-51页 |
| ·浸水试验要求 | 第51-54页 |
| ·对桩孔质量检测结果评价 | 第54-62页 |
| ·对桩孔质量检测结果 | 第54-58页 |
| ·对以上桩的质量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8-62页 |
| ·低应变动力测试对桩身质量的检测(北指廊) | 第62-64页 |
| ·低应变动力测试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 ·低应变动力测试分析 | 第63-64页 |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北指廊) | 第64-73页 |
| ·试验加载过程 | 第64-67页 |
| ·分析北指廊各桩Q-s荷载沉降曲线 | 第67-68页 |
| ·北指廊各试桩的轴力曲线图及其分析 | 第68-71页 |
| ·对北指廊侧阻力与端阻力荷载关系图的分析 | 第71-73页 |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结果评价(主楼及南指廊) | 第73-81页 |
| ·由天然状态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73-76页 |
| ·由天然状态下主楼及南指廊轴力曲线分析 | 第76-77页 |
| ·对主楼侧阻力荷载与端阻力曲线图的分析 | 第77-80页 |
| ·主楼及南指廊各桩桩竖向承载力 | 第80页 |
| ·主楼各试桩土层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分析 | 第80-81页 |
| ·北指廊、主楼及南指廊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第81-82页 |
| ·考虑湿陷性的各桩最终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第81-82页 |
| ·各试桩在其最终荷载下的桩顶沉降量 | 第82页 |
| ·理论与有限元及实测对比分析 | 第82-86页 |
| ·理论分析 | 第82-84页 |
| ·MIDAS/GTS有限元分析 | 第84-86页 |
| ·钢筋砼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第86-87页 |
| ·本章小节 | 第87-89页 |
| 第四章 负摩阻力的防治及处理 | 第89-95页 |
| ·负摩阻力产生的主要影响及防治 | 第89-92页 |
| ·负摩阻力对桩体产生的主要影响 | 第89页 |
| ·工程中消除湿陷性减少负摩阻力的主要措施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 本文展望 | 第96-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与获奖情况 | 第103-105页 |
| 科研情况 | 第103页 |
| 发表论文 | 第103页 |
| 获奖情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与获奖情况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