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STAP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非均匀杂波STAP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现有非均匀杂波STAP方法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8-2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STAP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2.2.1 STAP技术的原理、结构和算法 | 第18-19页 |
2.2.2 杂波抑制的原理 | 第19-20页 |
2.3 空时自适应处理所涉及的问题 | 第20-23页 |
2.3.1 运算量 | 第20页 |
2.3.2 采样率 | 第20-21页 |
2.3.3 误差影响 | 第21-22页 |
2.3.4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2页 |
2.3.5 天线方向图 | 第22-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非均匀环境下共形阵机载雷达的杂波建模与分析 | 第24-49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共形阵概念 | 第24-25页 |
3.3 圆柱型共形相控阵机载雷达 | 第25-31页 |
3.3.1 阵列模型 | 第25-27页 |
3.3.2 波束形成 | 第27-29页 |
3.3.2.1 共形圆柱阵发射方向图 | 第27-28页 |
3.3.2.2 共形圆柱阵接收方向图 | 第28-29页 |
3.3.3 共形圆柱阵杂波模型 | 第29-30页 |
3.3.4 共形圆柱阵杂波功率谱 | 第30-31页 |
3.4 抛物柱面共形相控阵机载雷达 | 第31-35页 |
3.4.1 阵列模型 | 第31-32页 |
3.4.2 波束形成 | 第32-34页 |
3.4.3 空时二维杂波谱 | 第34-35页 |
3.4.3.1 杂波互相关矩阵 | 第34页 |
3.4.3.2 杂波功率谱 | 第34-35页 |
3.5 包含实际误差的共形圆柱面和抛物柱面阵杂波模型 | 第35-36页 |
3.5.1 幅相误差 | 第35页 |
3.5.2 载机偏航 | 第35页 |
3.5.3 杂波起伏 | 第35-36页 |
3.5.4 距离模糊 | 第36页 |
3.6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3.6.1 仿真参数 | 第36页 |
3.6.2 圆柱型共形相控阵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6-42页 |
3.6.2.1 横柱圆柱型共形相控阵 | 第37-39页 |
3.6.2.2 竖柱圆柱型共形相控阵 | 第39-42页 |
3.6.3 抛物柱面共形相控阵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2-48页 |
3.6.3.1 天线方向图 | 第42-45页 |
3.6.3.2 杂波的特征谱和功率谱 | 第45-48页 |
3.7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的杂波抑制算法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对角加载对STAP性能的改善 | 第49-51页 |
4.3 基于配准的补偿方法 | 第51-53页 |
4.4 改进的基于配准的补偿方法中LSMI的实现 | 第53-55页 |
4.4.1 重构杂波协方差矩阵 | 第53-54页 |
4.4.2 改进的距离模糊的杂波谱补偿中LSMI实现的新方法 | 第54-55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4.5.1 参数设置和指标 | 第55页 |
4.5.2 在不同共形阵雷达中杂波抑制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4.5.3 在不同波长下的杂波抑制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6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