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黄补肺膏滋干预性治疗儿童肺肾两虚型季节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一.古代医学对AR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病名由来 | 第9页 |
2.病因病机 | 第9-11页 |
二.现代中医学研究 | 第11-13页 |
1.病因病机 | 第12页 |
2.辨证用药研究 | 第12-13页 |
3.外治法研究进展 | 第13页 |
三.西医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页 |
2.发病因素及机制 | 第14-16页 |
3.季节性鼻炎的临床特点 | 第16-17页 |
4.致敏花粉与地域及季节 | 第17-18页 |
5.西医治疗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6.小结 | 第21-22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22-30页 |
1.病例来源 | 第22页 |
2.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3页 |
3.病例选择 | 第23-24页 |
3.1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3.2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3.3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24页 |
4.分组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4.1 分组 | 第24页 |
4.2 治疗方案 | 第24页 |
4.3 季节性鼻炎发作期处理方案 | 第24-25页 |
5.临床观察方案 | 第25-27页 |
5.1 临床观察指标 | 第25-27页 |
5.1.1 症状记分标准 | 第25页 |
5.1.2 用药次数记录 | 第25页 |
5.1.3 鼻部症状评分法 | 第25-26页 |
5.1.4 中医体质评价 | 第26-27页 |
6.统计方法 | 第27页 |
7.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7页 |
7.2 鼻部症状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7.3 用药次数发作天数比较 | 第28页 |
7.4 VAS评分比较 | 第28页 |
7.5 中医体质评分比较 | 第28-29页 |
8.结果评定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9页 |
1.选题依据 | 第30-31页 |
2.中医药对“治未病”的研究 | 第31-32页 |
3.肺肾两虚型鼻鼽探析及导师学术思想 | 第32-34页 |
4.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探讨 | 第34-35页 |
5.芪黄补肿膏滋的方药分析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 第35-38页 |
5.1 药物组成及分析 | 第35-36页 |
5.2 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6-38页 |
6.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