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5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 第16-23页 |
2.1 我国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 | 第16-18页 |
2.1.1 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 | 第16-17页 |
2.1.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过程 | 第17-18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 第18-19页 |
2.3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所遇到的困境 | 第19-20页 |
2.4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困境分析 | 第20-23页 |
第3章 平衡计分卡理论及其发展 | 第23-30页 |
3.1 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提出 | 第23页 |
3.2 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及特点 | 第23-27页 |
3.3 平衡计分卡在国内外政府部门的应用案例 | 第27-30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部门引入平衡计分卡可行性分析及修正 | 第30-42页 |
4.1 我国政府部门使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的意义 | 第30页 |
4.2 我国政府部门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5页 |
4.2.1 政府绩效价值取向 | 第30-32页 |
4.2.2 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32-34页 |
4.2.3 政府的战略地图 | 第34-35页 |
4.3 平衡计分卡引入政府部门修正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4.3.1 私人组织与政府部门运行理念的区别 | 第35-36页 |
4.3.2 私人组织与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区别 | 第36页 |
4.4 平衡计分卡的修正模型 | 第36-40页 |
4.5 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地方政府应用案例 | 第40-42页 |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应用平衡计分卡的障碍及保障措施 | 第42-46页 |
5.1 平衡计分卡“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 | 第42-44页 |
5.1.1 政策环境的缺失 | 第42页 |
5.1.2 评估体系创建的专业性强 | 第42-43页 |
5.1.3 执行成本较高,操作难度较大 | 第43-44页 |
5.2 地方政府运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估的保障措施 | 第44-46页 |
5.2.1 改变绩效评估观念与加强法制建设 | 第44页 |
5.2.2 确立绩效评估指标与多元评估主体 | 第44-45页 |
5.2.3 开发政府部门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软件 | 第45-46页 |
第6章 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地方政府“内外兼修”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46-56页 |
6.1 构建平衡计分卡评估体系要素 | 第46-48页 |
6.1.1 领导的支持与重视 | 第46页 |
6.1.2 横向与纵向的良好沟通 | 第46-47页 |
6.1.3 专业人员的参与 | 第47页 |
6.1.4 绩效评估过程的反馈与评价 | 第47-48页 |
6.2 建立战略地图 | 第48-49页 |
6.3 四个维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逻辑联系 | 第49-51页 |
6.3.1 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49-50页 |
6.3.2 “内外兼修”的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 第50-51页 |
6.4 绩效评估体系的实践应用 | 第51-56页 |
6.4.1 建立组织战略地图 | 第51-52页 |
6.4.2 指标的选择与权重分配 | 第52-53页 |
6.4.3 构建地方政府平衡计分卡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