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雾天降质图像自适应清晰化处理算法的设计及实现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目录第8-10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去雾方法的国内外现状第10-15页
        1.2.1 基于图像特征的图像增强方法第11-13页
        1.2.2 基于物理模型的图像复原方法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5-16页
    1.4 本文组织结构第16-17页
2 雾天降质图像图像增强的关键技术第17-29页
    2.1 大气散射理论第17-20页
        2.1.1 入射光衰减模型第18页
        2.1.2 环境光模型第18-19页
        2.1.3 大气散射模型第19-20页
    2.2 基于暗通道先验理论的图像复原技术第20-25页
        2.2.1 雾天降质图像的去雾模型第20-21页
        2.2.2 暗通道先验(Dark channel prior)的基本理论第21-22页
        2.2.3 透射率分布的估计第22-23页
        2.2.4 透射率的优化第23-25页
        2.2.5 大气光强A的估计第25页
        2.2.6 雾天降质图像的去雾第25页
    2.3 基于Retinex的图像增强技术第25-28页
        2.3.1 颜色恒常性第26页
        2.3.2 Retinex理论思想第26-28页
        2.3.3 经典的Retinex算法第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3 基于暗通道先验图像去雾方法的改进第29-41页
    3.1 改进的最小值滤波对透射率优化第29-35页
        3.1.1 多尺度最小值滤波算法第29-31页
        3.1.2 高斯滤波平滑透射率第31-32页
        3.1.3 分割天空区域第32-34页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4-35页
    3.2 暗通道去雾算法的后续处理第35-38页
        3.2.1 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AHE)第36-37页
        3.2.2 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CLAHE)第37-38页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8页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8-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4 基于Retinex的图像增强算法的改进第41-54页
    4.1 基于Retinex的图像增强算法第41-46页
        4.1.1 基于路径的Retinex算法第41-44页
        4.1.2 基于中心环绕的Retinex算法第44-46页
            4.1.2.1 单尺度视网膜增强(SSR)第44-45页
            4.1.2.2 多尺度视网膜增强(MSR)第45-46页
    4.2 HSV颜色空间第46-47页
    4.3 Retinex图像增强算法的改进第47-51页
        4.3.1 图像边缘信息的提取第48-49页
        4.3.2 对亮度分量进行Retinex增强第49-50页
        4.3.3 基于暗通道先验的Retinex去雾方法第50-51页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1-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5 图像自适应清晰化处理第54-60页
    5.1 雾天降质图像的雾浓度第54-57页
        5.1.1 雾浓度度量原理第54-56页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6-57页
    5.2 自适应图像清晰化框架第57-58页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8-59页
    5.4 总结第59-6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0-61页
    6.1 总结第60页
    6.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作者简历第64-6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会议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CMMI的软件过程质量度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