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21页 |
(一)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9-11页 |
1.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概况及相关史料介绍 | 第12-21页 |
1. 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2. 史料介绍 | 第16-21页 |
一、 马仲英其人及入新前的新疆局势 | 第21-37页 |
(一) 马仲英其人 | 第21-27页 |
1. 家族渊源 | 第21-23页 |
2. 河湟事变 | 第23-26页 |
3. 东山再起与败退关外 | 第26-27页 |
(二) 马仲英入新前的新疆局势 | 第27-37页 |
1. 金树仁暴政 | 第28-30页 |
2. 哈密事变 | 第30-32页 |
3. 哈密事变集团的形成 | 第32-37页 |
二、 马仲英与“哈密事变”集团的第一次结盟 | 第37-51页 |
(一) 马仲英第一次入新 | 第37-42页 |
1. 哈密起义军的困境 | 第37-38页 |
2. 起义军邀马入新 | 第38-39页 |
3. 马仲英艰难西进 | 第39-42页 |
(二) 联盟对金战斗 | 第42-46页 |
1. 哈密攻城战 | 第42-43页 |
2. 攻取镇西 | 第43-44页 |
3. 瞭墩之役 | 第44-46页 |
(三) 知难返甘,遗难哈民 | 第46-51页 |
1. 金马和谈 | 第46-47页 |
2. 失利返甘 | 第47-48页 |
3. 省军的暴行 | 第48-51页 |
三、 马仲英第与“哈密事变”集团的第二次结盟及联盟的演变 | 第51-70页 |
(一) “哈密事变”集团的整合演变及马仲英二次入新 | 第51-56页 |
1. “哈密事变”集团内部的整合及演变 | 第51-53页 |
2. 哈密战乱再起,马仲英先遣部队入新 | 第53-54页 |
3. 吐鲁番起义与马仲英第二次入新 | 第54-56页 |
(二) 马、和关系之演变 | 第56-64页 |
1. 马、和矛盾的激化 | 第57-60页 |
2. 马、和联盟的解散 | 第60-62页 |
3. 马仲英对和加尼牙孜的挽回及马、和相攻 | 第62-64页 |
(三) 马、尧关系之演变 | 第64-70页 |
1. 二次邀马入新 | 第65-66页 |
2. 助马作战 | 第66-67页 |
3. 叛马归盛 | 第67-70页 |
四、 对马仲英与“哈密事变”集团关系的评价 | 第70-83页 |
(一) 影响马仲英与“哈密事变”集团关系的因素分析 | 第70-76页 |
1. 内部因素 | 第70-73页 |
2. 外部因素 | 第73-76页 |
(二) 马仲英与“哈密事变”集团关系演变对新疆社会的影响 | 第76-83页 |
1. 对民国新疆政局的影响 | 第76-78页 |
2. 对民国新疆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78-80页 |
3. 对民国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注释 | 第85-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