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综述 | 第12-25页 |
| 1.1 氨氮污染及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1.1.1 氨氮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 1.1.2 氨氮的毒性效应 | 第13页 |
| 1.1.3 非离子氨与总氨比值计算 | 第13-14页 |
| 1.1.4 氨氮对我国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2 桡足类概述 | 第17-22页 |
| 1.2.1 桡足类的生态地位 | 第17-18页 |
| 1.2.2 生态毒理学中桡足类的主要研究方面 | 第18-20页 |
| 1.2.3 太平洋纺锤水蚤 | 第20-21页 |
| 1.2.4 指状伪镖水蚤 | 第21-22页 |
| 1.3 水质量基准 | 第22-23页 |
| 1.3.1 水质量基准概述 | 第22-23页 |
| 1.3.2 水质量基准计算方法 | 第23页 |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3-25页 |
| 2 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和指状伪镖水蚤的急性毒性影响 | 第25-31页 |
| 2.1 前言 | 第25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2.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 2.3.1 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 | 第27-28页 |
| 2.3.2 氨氮对指状伪镖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 | 第28-29页 |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 3 不同温度下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急性毒性影响 | 第31-39页 |
| 3.1 前言 | 第31-32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3.2.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3.2.3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 3.3.1 10 ℃下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 48 h 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 第33-34页 |
| 3.3.2 15 ℃下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 48 h 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 第34-35页 |
| 3.3.3 20 ℃下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 48 h 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 第35-36页 |
| 3.3.4 25 ℃下氨氮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 48 h 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 第36-37页 |
| 3.3.5 温度对氨氮毒性的影响 | 第37页 |
| 3.4 讨论 | 第37-38页 |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 4 氨氮对指状伪镖水蚤耗氧及生殖发育的毒性效应 | 第39-50页 |
| 4.1 前言 | 第39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4.2.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 4.2.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 4.2.3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 4.3 实验结果 | 第43-48页 |
| 4.3.1 氨氮对指状伪镖水蚤耗氧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3.2 氨氮对指状伪镖水蚤生殖发育的影响 | 第44-48页 |
| 4.4 讨论 | 第48-49页 |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 5 夏季氨氮海水质量基准推算 | 第50-53页 |
| 5.1 数据搜集与筛选 | 第50页 |
| 5.2 水质基准推算 | 第50-52页 |
| 5.3 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6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