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四)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六)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一、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2-17页 |
(一) 主要概念 | 第12-16页 |
1. 和谐社会 | 第12-14页 |
(1) 和谐 | 第12-13页 |
(2) 和谐社会 | 第13-14页 |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4页 |
2. 政府责任 | 第14-16页 |
(1) 政府 | 第14-15页 |
(2) 责任 | 第15页 |
(3) 政府责任 | 第15-16页 |
(二) 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二、Q市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现状的分析 | 第17-34页 |
(一) 实证调研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1. 调研目的 | 第17页 |
2. 调研对象 | 第17-18页 |
3. 调研方法 | 第18页 |
(二) Q市调研 | 第18-24页 |
1. 个案访谈 | 第18-22页 |
2. 问卷调查 | 第22-23页 |
3. 统计资料 | 第23-24页 |
(三) 地方政府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4-34页 |
1. 民生问题 | 第25-27页 |
(1) Q市级政府责任民生调查 | 第25页 |
(2) 乡镇政府责任民生调查 | 第25-27页 |
2. 社会公正问题 | 第27-29页 |
(1) 市级政府责任公正调查 | 第27页 |
(2) 乡镇政府责任公正调查 | 第27-29页 |
3. 政府职能转化问题 | 第29-31页 |
(1) 市级职能体制问题 | 第29-30页 |
(2) 乡镇职能体制问题 | 第30-31页 |
4. 责任主体责任意识问题 | 第31-33页 |
(1) 政府公务人员责任意识 | 第31-32页 |
(2) 社会公众个人责任意识 | 第32-33页 |
5. 行政责任追究问题 | 第33-34页 |
(1) 问责制外部责任主体不完善 | 第33页 |
(2) 问责制缺少法制化约束 | 第33页 |
(3) 问责制责任划分不健全 | 第33-34页 |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Q市地方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一) 制度原因 | 第34-36页 |
1. 政务公开不够彻底 | 第34页 |
2. 行政问责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3. 乡镇政府压力型体制 | 第35-36页 |
(二) 政府职能转变原因 | 第36-39页 |
1. 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滞后发展 | 第36-37页 |
2.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37-38页 |
3. 社会不公正现象急待解决 | 第38-39页 |
(三) 文化传统原因 | 第39-40页 |
1. 传统"官僚主义"影响 | 第39页 |
2. 现今"人情文化"影响 | 第39-40页 |
3. 政府责任意识淡化 | 第40页 |
(四) 公务人员个人原因 | 第40-41页 |
1. 公务员个人素质问题 | 第40页 |
2. 现存公务员升迁体制问题 | 第40-41页 |
四、和谐社会建构中完善地方政府责任的对策 | 第41-50页 |
(一)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变革政府行政理念 | 第41-43页 |
1. 政府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 | 第41-42页 |
2. 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 第42-43页 |
(二) 加强责任制度建设,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 第43-45页 |
1.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 第43-44页 |
2.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 第44-45页 |
(三) 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的作用,分解政府职责 | 第45-47页 |
1. 培育与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 | 第45-46页 |
2. 逐步完成向有限政府的过渡 | 第46-47页 |
(四) 完善民众监督政府体系,切实保障公民对政府官员的选择权 | 第47-50页 |
1. 完善民众监督政府体系 | 第47页 |
2. 切实保障公民对政府官员的选择权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附件: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