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繁荣之文化成因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 绪论 | 第9-11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9页 |
| (二) 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元杂剧繁荣的艺术之美 | 第11-15页 |
| (一) 结构 | 第11-12页 |
| (二) 表演 | 第12-13页 |
| (三) 内容 | 第13-14页 |
| (四) 角色 | 第14-15页 |
| 三、 元杂剧繁荣的文化视角 | 第15-19页 |
| (一) “文化”解读 | 第15-16页 |
| (二) “文化”初探 | 第16-17页 |
| (三) 以“人”为本 | 第17-19页 |
| 四、 元杂剧繁荣的文化渗透 | 第19-25页 |
| (一) 儒家思想与社会功用 | 第19-20页 |
| (二) 道家思想与艺术真实性 | 第20-21页 |
| (三) 佛家思想与“团圆之梦” | 第21-22页 |
| (四) 《周易》“卦象”与艺术形象 | 第22-23页 |
| (五) 反理学与倡心学 | 第23-25页 |
| 五、 元杂剧繁荣的文化土壤 | 第25-39页 |
| (一) 社会政治形态 | 第25-26页 |
| 1. 民族矛盾冲突 | 第25-26页 |
| 2. 民族整合交融 | 第26页 |
| (二) 社会经济形态 | 第26-28页 |
| 1. 物质基础 | 第26-27页 |
| 2. 群众基础 | 第27-28页 |
| (三) 社会意识形态 | 第28-30页 |
| 1. 个人价值观 | 第28-29页 |
| 2. 社会价值观 | 第29-30页 |
| (四) 心理与思维 | 第30-32页 |
| 1. 直观性 | 第30-31页 |
| 2. 故事性 | 第31-32页 |
| (五) 宗教与信仰 | 第32-35页 |
| 1. 双向选择 | 第32-33页 |
| 2. 奇幻色彩 | 第33-35页 |
| (六) 审美情趣 | 第35-37页 |
| 1. 非温顺 | 第35-36页 |
| 2. 非含蓄 | 第36-37页 |
| (七) 民俗事象 | 第37-39页 |
| 1. 生活方式 | 第37-38页 |
| 2. 行为方式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