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盗窃犯罪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新型盗窃犯罪基本理论 | 第12-14页 |
(一) 新型盗窃犯罪概述 | 第12-13页 |
1. 新型盗窃犯罪的概念 | 第12页 |
2. 新型盗窃犯罪的特征 | 第12页 |
3. 新型盗窃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2-13页 |
(二) 新型盗窃行为成罪的立法背景 | 第13-14页 |
二、 新型盗窃犯罪三种行为类型分析 | 第14-28页 |
(一) 入户盗窃 | 第14-19页 |
1. 入户盗窃的基本涵义 | 第14-15页 |
2. 入户盗窃的犯罪化 | 第15-19页 |
(二) 扒窃 | 第19-23页 |
1. 扒窃的基本涵义 | 第19-20页 |
2. 扒窃的犯罪化 | 第20-23页 |
(三) 携带凶器盗窃 | 第23-28页 |
1. 携带凶器盗窃的基本涵义 | 第23-24页 |
2. 携带凶器盗窃的犯罪化 | 第24-28页 |
三、 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适用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28-32页 |
(一) 新型盗窃行为成罪问题的探讨 | 第28-29页 |
1.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 第28页 |
2. 刑法总则“但书”的规定 | 第28页 |
3. 司法可行性的限制 | 第28-29页 |
4. 保障人权的原则 | 第29页 |
(二) 触犯多重犯罪构成的处罚 | 第29页 |
(三) 新型盗窃犯罪完善构想 | 第29-32页 |
1.为定罪量刑设定数额限制 | 第30页 |
2.认定新型盗窃行为构成犯罪应考虑情节因素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