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2.1.1 流动人口子女 | 第10-11页 |
2.1.2 社会适应性 | 第11-12页 |
2.2 社会适应性评估 | 第12-13页 |
2.3 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2.4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5-17页 |
2.5.1 关于研究视角 | 第15-16页 |
2.5.2 关于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5.3 关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5.4 关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3 研究构想 | 第17-1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3.2.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3.2.2 实际意义 | 第17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3.4.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4.2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3.4.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19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9-27页 |
4.1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例) | 第19-22页 |
4.1.1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的访谈结果 | 第19-21页 |
4.1.2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总体状况的问卷结果 | 第21-22页 |
4.2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 第22页 |
4.3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因素 | 第22-25页 |
4.3.1 不同自尊流动人口子社会适应性的差异 | 第22-23页 |
4.3.2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与小五人格的相关结果 | 第23-24页 |
4.3.3 深圳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4.4 城市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 第25-27页 |
4.4.1 城市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总体社会适应性比较 | 第25页 |
4.4.2 城市儿童和深圳市光明新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小五人格的差异比较 | 第25-27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27-35页 |
5.1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27-29页 |
5.2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5.3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5.3.1 不同自尊、社会经济地位流动人口子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5.3.2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与小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 第31页 |
5.3.3 深圳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5.4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5.4.1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比较结果整体分析 | 第32-33页 |
5.4.2 城市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5.4.2.1 城市儿童和深圳市光明新区流动人口子女的自尊与家庭经济地位比较分析 | 第33页 |
5.4.2.2 城市儿童与深圳市光明新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小五人格差异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5.4.2.3 城市儿童与深圳市光明新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6 结论 | 第35-36页 |
7 对策 | 第36-39页 |
7.1 完善深圳市不发达区域的整体环境 | 第36页 |
7.2 创建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 第36-37页 |
7.3 教师尊重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差异并实施分层次教学 | 第37-38页 |
7.4 改变家庭教养方式重并建立适度期望值 | 第38页 |
7.5 树立信心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多阅读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