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审判权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权的理论解释 | 第8-14页 |
| 1.1 大陆法系的理论解释 | 第8-10页 |
| 1.1.1 实体解释 | 第8-9页 |
| 1.1.2 程序解释 | 第9-10页 |
| 1.2 英美法系的理论解释 | 第10-12页 |
| 1.2.1 公司民主理论 | 第10-11页 |
| 1.2.2 私人检察官理论 | 第11-12页 |
| 1.3 法经济学理论解释 | 第12-14页 |
| 1.3.1 代理成本理论 | 第12-13页 |
| 1.3.2 博弈理论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权的主体 | 第14-17页 |
| 2.1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法院的确定 | 第14-16页 |
| 2.2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组织的构成 | 第16-17页 |
| 2.2.1 合议制 | 第16-17页 |
| 2.2.2 专家陪审员制度 | 第17页 |
| 第三章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权的客体 | 第17-22页 |
| 3.1 股东派生诉讼的案件范围 | 第18-20页 |
| 3.2 股东派生诉讼司法审判与仲裁 | 第20-22页 |
| 第四章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权的内容 | 第22-27页 |
| 4.1 实体裁判权 | 第22-24页 |
| 4.2 程序指挥权 | 第24-25页 |
| 4.3 对当事人处分行为的干预权 | 第25-27页 |
| 4.3.1 当事人撤诉 | 第25-26页 |
| 4.3.2 当事人和解 | 第26-27页 |
| 第五章 股东派生诉讼审判权行使的基本原则 | 第27-31页 |
| 5.1 依法行使原则 | 第28页 |
| 5.2 公司内部先行处理原则 | 第28-29页 |
| 5.3 依申请和依职权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30页 |
| 5.4 司法谦抑原则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