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AC-Link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锁相环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AC-Link串联谐振的Buck-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分析 | 第15-26页 |
2.1 已有的基于AC-Link串联谐振的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 第15-16页 |
2.2 基于AC-Link串联谐振的Buck-Boost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 第16-18页 |
2.3 变换器的工作过程与理论分析 | 第18-25页 |
2.3.1 输入激励电压的选择 | 第18-19页 |
2.3.2 Buck模式下变换器的工作分析 | 第19-22页 |
2.3.3 Boost模式下变换器的工作分析 | 第22-24页 |
2.3.4 各工作区间下开关管与驱动的对应关系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AC-Link串联谐振的Buck-Boost变换器的仿真分析 | 第26-42页 |
3.1 基于simulink的变换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3.1.1 仿真模型的总体结构 | 第26页 |
3.1.2 控制模块的设计与搭建 | 第26-28页 |
3.2 Buck工作模式下变换器的仿真验证 | 第28-34页 |
3.2.1 输入电压电流分析 | 第28-30页 |
3.2.2 控制参数计算 | 第30-32页 |
3.2.3 开关状态分析 | 第32-33页 |
3.2.4 谐振电路与输出电压波形 | 第33-34页 |
3.3 Boost工作模式下变换器的仿真验证 | 第34-41页 |
3.3.1 输入电压电流分析 | 第35-36页 |
3.3.2 控制参数计算 | 第36-38页 |
3.3.3 开关状态分析 | 第38-39页 |
3.3.4 谐振电路与输出电压波形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适用于AC-Link技术的锁相环模块的原理及仿真分析 | 第42-63页 |
4.1 单/双同步坐标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第42-46页 |
4.1.1 单同步坐标系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4.1.2 双同步坐标系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第43-46页 |
4.2 基于Simulink的单/双同步坐标锁相环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2.1 单同步坐标锁相环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2.2 双同步坐标锁相环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3 不同输入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 第48-58页 |
4.3.1 单同步坐标系软件锁相环仿真分析 | 第48-52页 |
4.3.2 双同步坐标系软件锁相环仿真分析 | 第52-56页 |
4.3.3 适用于AC-Link技术的双同步坐标系软件锁相环的改进 | 第56-58页 |
4.4 改进后的Buck-Boost变换器的仿真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58-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第63-68页 |
5.1 适用于AC-Link技术的三相检测的实验验证 | 第63-65页 |
5.1.1 FIR滤波器的设计与验证 | 第63-64页 |
5.1.2 硬件平台的搭建与测试 | 第64-65页 |
5.2 基于AC-Link串联谐振的Buck-Boost变换器的实验验证方案 | 第65-67页 |
5.2.1 实验总体结构 | 第65页 |
5.2.2 控制程序实现方案 | 第65-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