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二、文章结构 | 第15页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金融资产定价理论沿革 | 第17-19页 |
一、市场有效理论 | 第17-18页 |
二、微观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三、金融资产套利定价理论 | 第19页 |
第二节 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一、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二、利率互换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24-36页 |
第一节 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对利率互换价格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一、融资成本的比较优势 | 第25-26页 |
二、引入债券收益率之后融资成本的比较优势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波动的影响 | 第27-34页 |
一、国债市场和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28-31页 |
二、市场参与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31-32页 |
三、交易中的“羊群效应”与动态博弈 | 第32-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机制研究 | 第36-46页 |
第一节 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机制 | 第36-44页 |
一、债券市场投资者风险厌恶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投资组合追求无风险套利的影响 | 第38-41页 |
三、利率互换市场存在博弈投机心理的影响 | 第41-44页 |
第二节 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设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6-72页 |
第一节 实证模型及方法 | 第46-50页 |
一、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46-50页 |
二、脉冲响应函数 | 第50页 |
第二节 数据选择及来源 | 第50-52页 |
一、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的数据选择 | 第51-52页 |
二、影响因素的数据选择 | 第52页 |
第三节 数据处理 | 第52-62页 |
一、描述性统计 | 第52-53页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53-54页 |
三、VAR模型及辅助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4-60页 |
四、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60-62页 |
第四节 基于脉冲函数的实证分析 | 第62-68页 |
一、短期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机制的脉冲响应结果 | 第62-65页 |
二、中期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机制的脉冲响应结果 | 第65-66页 |
三、长期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机制的脉冲响应结果 | 第66-68页 |
第五节 实证结论 | 第68-70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启示 | 第72-7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