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1 乳腺癌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 PRKD家族成员的生理学功能和机制 | 第18-26页 |
3 PRKDs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机制 | 第26-28页 |
4 PRKDs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机制 | 第28-36页 |
第二章 蛋白激酶D(PRKD)信号转导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36-101页 |
前言 | 第36-38页 |
第一节 PRKD2和PRKD3在浸润性乳腺癌中有重要作用 | 第38-58页 |
1 材料 | 第38-41页 |
2 方法 | 第41-53页 |
2.1 细胞复苏 | 第41-42页 |
2.2 细胞培养 | 第42页 |
2.3 细胞冻存 | 第42页 |
2.4 siRNA瞬时转染细胞 | 第42-43页 |
2.5 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转染shRNA的乳腺癌细胞系 | 第43-44页 |
2.6 Total R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2.7 qPCR检测基因转录表达 | 第45-47页 |
2.8 Western bolt检测基因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 第47-50页 |
2.9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50-51页 |
2.10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 第51页 |
2.11 感受态细胞的制作 | 第51页 |
2.12 细菌转化的步骤 | 第51-52页 |
2.13 质粒提取 | 第52页 |
2.14 DNA胶回收 | 第52-53页 |
3 结果 | 第53-58页 |
3.1 在浸润性乳腺癌临床样品、乳腺癌细胞系中,PRKD2和PRKD3的表达峰度比PRKD1高 | 第53-55页 |
3.2 抑制PRKD2和PRKD3表达,不管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都可以显著性抑制乳腺癌增殖 | 第55-58页 |
第二节 通过比较蛋白磷酸谱的数据分析PRKD2,PRKD3所调节的磷酸化网络 | 第58-75页 |
1 材料 | 第58-59页 |
1.1 乳腺癌细胞系 | 第58页 |
1.2 小干扰RNA | 第5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2 方法 | 第59-63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59页 |
2.2 细胞瞬时转染 | 第59页 |
2.3 样品准备 | 第59页 |
2.4 蛋白酶解和iTRAQ肽段标记 | 第59页 |
2.5 磷酸化肽段的富集和液质分析 | 第59-62页 |
2.6 iTRAQ相对定量 | 第62页 |
2.7 细胞周期 | 第62-63页 |
2.8 细胞凋亡 | 第63页 |
3 结果 | 第63-75页 |
3.1 PRKD2、PRKD3对下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第63-69页 |
3.2 Reactomes以及PRKD调控的磷酸化蛋白网络分析 | 第69-75页 |
第三节 PRKD2,PRKD3调控的基因表达以及转录组网络 | 第75-88页 |
1 材料 | 第75-76页 |
1.1 乳腺癌细胞系 | 第75页 |
1.2 对小干扰RNA | 第7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75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75-76页 |
2 方法 | 第76-84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76页 |
2.2 细胞瞬时转染 | 第76页 |
2.3 样品准备 | 第76-84页 |
3 结果 | 第84-88页 |
3.1 PRKD2和PRKD3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84-88页 |
第四节 分析PRKD2和PRKD3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基因调控网络 | 第88-97页 |
1 材料 | 第88-89页 |
1.1 乳腺癌细胞系 | 第88页 |
1.2 小干扰RNA | 第8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88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88-89页 |
2 方法 | 第89-91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89页 |
2.2 细胞瞬时转染 | 第89页 |
2.3 细胞划痕实验 | 第89页 |
2.4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89-90页 |
2.5 实验主要参数: | 第90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3 结果 | 第91-97页 |
3.1 PRKD2和PRKD3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基因表达网络的调控 | 第91-93页 |
3.2 综合分析PRKD2、PRKD3对磷酸化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93-97页 |
第五节 PRKD2和PRKD3可以作为浸润性乳腺癌治疗潜在的药物靶点 | 第97-101页 |
1 材料 | 第97页 |
1.1 乳腺癌细胞系 | 第9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97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97页 |
2 方法 | 第97-98页 |
2.1 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97-98页 |
2.2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 第98页 |
3 结果 | 第98-101页 |
3.1 PRKD2和PRKD3是治疗乳腺癌的潜在的药物靶点 | 第98-101页 |
讨论 | 第101-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