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力图实现的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概述 | 第17-22页 |
2.1 影子银行的内涵 | 第17页 |
2.2 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的对比 | 第17-19页 |
2.2.1 融资功能类似 | 第17-18页 |
2.2.2 监管机制缺失 | 第18-19页 |
2.2.3 风险抵御能力偏低 | 第19页 |
2.3 影子银行和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对比 | 第19-22页 |
2.3.1 业务类型有交叉 | 第20页 |
2.3.2 风险放大效应类似 | 第20-21页 |
2.3.3 监管存在空白 | 第21-22页 |
第3章 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对比 | 第22-37页 |
3.1 影子银行形成过程的对比 | 第22-33页 |
3.1.1 美国影子银行的形成过程 | 第22-27页 |
3.1.2 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成过程 | 第27-33页 |
3.2 影子银行现存体系的差别对比 | 第33-37页 |
3.2.1 监管体系上的差别 | 第33-34页 |
3.2.2 发展规模上的差别 | 第34页 |
3.2.3 运行机制上的差别 | 第34-36页 |
3.2.4 融资模式上的差别 | 第36-37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7-47页 |
4.1 变量的选择与处理 | 第37-39页 |
4.1.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第37页 |
4.1.2 变量的处理 | 第37-38页 |
4.1.3 VAR 模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9-47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39-40页 |
4.2.2 VAR 模型分析 | 第40-45页 |
4.2.3 结论及建议 | 第45-47页 |
第5章 影子银行的监管 | 第47-52页 |
5.1 国内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稳定性影响 | 第47-48页 |
5.2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的启示 | 第48-50页 |
5.3 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建议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