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概述 | 第11-13页 |
1.2 电化学制备贵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 | 第13-18页 |
1.2.1 硬模板/电化学沉积法 | 第13-14页 |
1.2.2 软模板/电解还原法 | 第14页 |
1.2.3 光刻/电化学沉积法 | 第14-16页 |
1.2.4 电化学台阶边缘缀饰法 | 第16页 |
1.2.5 电化学自组装法 | 第16-17页 |
1.2.6 直接电化学沉积法 | 第17-18页 |
1.3 不同贵金属纳米结构的电化学法合成 | 第18-22页 |
1.3.1 球状纳米粒子 | 第18页 |
1.3.2 纳米线、纳米管及纳米棒 | 第18-19页 |
1.3.3 纳米环、纳米碗及多孔结构 | 第19-20页 |
1.3.4 星状、花状及树枝状结构 | 第20-21页 |
1.3.5 高指数晶面结构 | 第21-22页 |
1.4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 第22-25页 |
1.4.1 LSPR 传感器 | 第22页 |
1.4.2 荧光传感器 | 第22-23页 |
1.4.3 电化学传感器 | 第23-25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纳米 Ag 的电化学可控合成:球形、簇状到星形及树枝状结构 | 第30-49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6页 |
2.3.1 成核电位的影响 | 第32-36页 |
2.3.2 生长电位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3 生长时间的影响 | 第38-42页 |
2.3.3.1 生长时间对球形纳米 Ag 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3.2 生长时间对簇状纳米 Ag 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4 前驱物浓度的影响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三章 Au 纳米笼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3.3.1 反应时间对 AuAg 纳米结构影响 | 第51-53页 |
3.3.2 不同粒径纳米 Ag 对 AuAg 纳米结构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3 不同刻蚀剂对 AuAg 纳米结构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4 不同浓度的硝酸对 AuAg 纳米结构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单分散的 AuAgPt 纳米笼/ITO 电极对 H2O2的直接电化学检测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4.3.1 不同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65-68页 |
4.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65-66页 |
4.3.1.2 UV-vis-NIR 吸收光谱 | 第66-68页 |
4.3.1.3 电化学表征 | 第68页 |
4.3.2 H2O2的电催化还原 | 第68-76页 |
4.3.2.1 H2O2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 第68-69页 |
4.3.2.2 不同 Au-Pt 比例的 AgAuPt 纳米粒子对 H2O2的电化学响应 | 第69-71页 |
4.3.2.3 H2O2还原电位的研究 | 第71-72页 |
4.3.2.4 工作曲线 | 第72-74页 |
4.3.2.5 干扰试验 | 第74-75页 |
4.3.2.6 样品测定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论文完成情况 | 第79-80页 |
致射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