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1 轨道交通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地铁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1.1.3 地下空间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 第13-14页 |
1.1.4 研究对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建设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5-19页 |
1.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铁 | 第15-17页 |
1.2.2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界定 | 第17-18页 |
1.2.3 研究对象的具体界定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关键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关键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4-42页 |
2.1 国内外轨道交通相关研究 | 第24-31页 |
2.1.1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 | 第24-28页 |
2.1.2 轨道交通与交通网络 | 第28-31页 |
2.2 国内外地下空间相关研究 | 第31-36页 |
2.2.1 国外地下空间研究 | 第31-32页 |
2.2.2 国内地下空间研究 | 第32-35页 |
2.2.3 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 | 第35-36页 |
2.3 耦合理论相关研究 | 第36-38页 |
2.3.1 耦合理论 | 第36-37页 |
2.3.2 耦合协调模型 | 第37-38页 |
2.4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8-42页 |
2.4.1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 | 第38-39页 |
2.4.2 TOD理论 | 第39-40页 |
2.4.3 城市触媒理论 | 第40-41页 |
2.4.4 紧凑城市理论 | 第41-42页 |
第3章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的空间利用 | 第42-58页 |
3.1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 第42-44页 |
3.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化 | 第42-43页 |
3.1.2 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地上空间利用 | 第44-47页 |
3.2.1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地上空间的土地利用 | 第44-46页 |
3.2.2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地上空间的道路交通 | 第46-47页 |
3.3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利用 | 第47-50页 |
3.3.1 城市轨道站点本体地下空间 | 第47页 |
3.3.2 城市轨道站点邻接区地下空间 | 第47-50页 |
3.4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耦合机制 | 第50-53页 |
3.4.1 站点地区的耦合现象 | 第50-51页 |
3.4.2 站点地区功能耦合关系 | 第51-52页 |
3.4.3 站点地区功能耦合机制 | 第52-53页 |
3.5 典型案例研究 | 第53-57页 |
3.5.1 日本 | 第53-55页 |
3.5.2 加拿大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成都市轨道站点地区实证研究 | 第58-95页 |
4.1 成都市轨道交通及地下空间发展概况 | 第58-60页 |
4.1.1 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概况 | 第58-59页 |
4.1.2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概况 | 第59-60页 |
4.2 成都市地铁1、2号线概况 | 第60-63页 |
4.2.1 成都市地铁1号线概况 | 第60-62页 |
4.2.2 成都市地铁2号线概况 | 第62-63页 |
4.3 成都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实证调查内容与数据处理 | 第63-70页 |
4.3.1 实证调查内容 | 第63-64页 |
4.3.2 数据来源 | 第64页 |
4.3.3 原始数据特点与处理方法 | 第64-65页 |
4.3.4 相关性指标选取 | 第65-70页 |
4.4 成都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现状 | 第70-85页 |
4.4.1 成都市地铁1、2号线地上空间概况 | 第70-82页 |
4.4.2 成都市地铁1、2号线地下空间概况 | 第82-85页 |
4.5 成都市地铁1、2号站点地区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耦合研究 | 第85-94页 |
4.5.1 初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 第85-88页 |
4.5.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89页 |
4.5.3 功能耦合度模型构建 | 第89-90页 |
4.5.4 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90页 |
4.5.5 功能耦合协调度结果 | 第90-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功能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95-129页 |
5.1 功能耦合协调度分类 | 第95-98页 |
5.1.1 聚类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5.1.2 功能耦合协调度分类结果 | 第96-98页 |
5.2 交通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98-104页 |
5.2.1 交通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98-101页 |
5.2.2 沿地铁线路的整体交通功能耦合趋势分析 | 第101-104页 |
5.3 商业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04-109页 |
5.3.1 商业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04-106页 |
5.3.2 沿地铁线路的整体商业功能耦合趋势分析 | 第106-109页 |
5.4 公共服务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09-115页 |
5.4.1 公共服务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09-111页 |
5.4.2 沿地铁线路的整体公共服务功能耦合趋势分析 | 第111-115页 |
5.5 居住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15-120页 |
5.5.1 居住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115-118页 |
5.5.2 沿地铁线路的整体居住功能耦合趋势分析 | 第118-120页 |
5.6 功能耦合协调度评价 | 第120-121页 |
5.7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空间问题及优化策略 | 第121-128页 |
5.7.1 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矛盾与问题 | 第121-124页 |
5.7.2 城市轨道站点地区空间优化策略 | 第124-12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附录 | 第137-148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