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社会背景 | 第12-20页 |
1.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特征 | 第12-14页 |
1.1.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 第12-13页 |
1.1.2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状 | 第13-14页 |
1.2 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 第14-18页 |
1.2.1 经济危机 | 第14-15页 |
1.2.2 合理性危机 | 第15页 |
1.2.3 合法化危机 | 第15-17页 |
1.2.4 社会文化危机 | 第17-18页 |
1.3 哈贝马斯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困境 | 第18-20页 |
1.3.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困境 | 第18-19页 |
1.3.2 民主困境的哲学根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交往行为理论 | 第20-27页 |
2.1 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范式 | 第20-22页 |
2.1.1 转向语言哲学 | 第20-21页 |
2.1.2 创立普遍语用学 | 第21-22页 |
2.2 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涵及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 第22-27页 |
2.2.1 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2 影响交往行为的客观条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 | 第27-35页 |
3.1 建构协商民主理论的前提:重构生活世界 | 第27-29页 |
3.1.1 生活世界 | 第27-28页 |
3.1.2 实现交往共识 | 第28-29页 |
3.2 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机制 | 第29-33页 |
3.2.1 协商民主理论的商谈机制 | 第30-31页 |
3.2.2 公开商谈与立法商谈:协商民主理论的民主机制 | 第31-32页 |
3.2.3 民主意志的执行与反馈 | 第32-33页 |
3.3 合法之法: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目标 | 第33-35页 |
3.3.1 法律与政治权力 | 第34页 |
3.3.2 合法之法与民主法治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 | 第35-38页 |
4.1 交往主体与现实的矛盾 | 第35-36页 |
4.2 社会背景与理论的矛盾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 第38-42页 |
5.1 完善公共领域 | 第38页 |
5.2 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38-39页 |
5.3 构建私人领域 | 第39-40页 |
5.4 协调德治与法治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书目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