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民主、人权、民权论文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论第7-12页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第7-10页
        (一) 选题意义第7页
        (二) 研究现状第7-10页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0-11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第11-12页
第一章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社会背景第12-20页
    1.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特征第12-14页
        1.1.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第12-13页
        1.1.2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状第13-14页
    1.2 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第14-18页
        1.2.1 经济危机第14-15页
        1.2.2 合理性危机第15页
        1.2.3 合法化危机第15-17页
        1.2.4 社会文化危机第17-18页
    1.3 哈贝马斯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困境第18-20页
        1.3.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困境第18-19页
        1.3.2 民主困境的哲学根源第19-20页
第二章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交往行为理论第20-27页
    2.1 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范式第20-22页
        2.1.1 转向语言哲学第20-21页
        2.1.2 创立普遍语用学第21-22页
    2.2 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涵及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第22-27页
        2.2.1 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涵第23-24页
        2.2.2 影响交往行为的客观条件第24-27页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第27-35页
    3.1 建构协商民主理论的前提:重构生活世界第27-29页
        3.1.1 生活世界第27-28页
        3.1.2 实现交往共识第28-29页
    3.2 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机制第29-33页
        3.2.1 协商民主理论的商谈机制第30-31页
        3.2.2 公开商谈与立法商谈:协商民主理论的民主机制第31-32页
        3.2.3 民主意志的执行与反馈第32-33页
    3.3 合法之法: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目标第33-35页
        3.3.1 法律与政治权力第34页
        3.3.2 合法之法与民主法治第34-35页
第四章 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第35-38页
    4.1 交往主体与现实的矛盾第35-36页
    4.2 社会背景与理论的矛盾第36-38页
第五章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第38-42页
    5.1 完善公共领域第38页
    5.2 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第38-39页
    5.3 构建私人领域第39-40页
    5.4 协调德治与法治第40-42页
结语第42-44页
参考书目第44-45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下一篇:江泽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